四川大学无需就此事进行回应

[复制链接]
查看12669 | 回复3 | 2023-6-12 08:19: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四川大学似乎面临着两场舆论战,因为有两位女性都涉及到了自己,一位是被网络污名为“学术妲己”的女博士,第二位是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位女研究生,其在地铁上针对一位大叔进行了“过度维权”。

第一件事不想谈,谈也只能简单说两句。撇开具体事件,通观今天中国高校和学术圈的矛盾,是沿着多个方向展开的,比如:

首先是高校的行政化问题,导致不少学术权力由教授群体转向行政官员群体,由此导致学术权力的寻租,和作为必然后果的高校科研含金量的降低。这种矛盾在“饶议”公众号发文谈院士选举问题之后,形成一个新热点;

再就是,学术圈混乱的师生关系问题,近年屡屡曝出丑闻。基本矛盾框架是男导师和女学生之间存在不被祝福的爱情关系,前者利用学术权力为后者谋得关键位置,引发不满。教授如果掌握学术权力,再加道德观念淡漠,又追求自由恋爱,这种行为在目前的党纪国法和道德伦理范围内无力约束。本来,道德有瑕的人成为领导干部是很难的,问题在于,学术圈很多科研院所的负责人往往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集于一身,你要求他有道德高,又影响他的学科积极性,这就使得这种人在国内生态的破坏力尤其大,如同一个骄傲的蛮牛在竞技场内当众跟异性“谈恋爱”,他有自己的本能追求,也能逻辑自洽,满座的观众只能围观,必要时候还要鼓掌。

但是本文重点谈谈第二个事件,就是6月9日,“大叔被疑偷拍自证清白后仍遭女子曝光”话题冲上热搜,涉事女子为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的研究生,这就使得四川大学近期处于一个热点的位置上。因此在上一个事件发出通报之后,此次又有不少网民要求该校就此发通报。

这个事件这几天影响较大,冲上热搜,引发网民热议,而且是近年来较为少见的为“大叔”正名的一件事。“大叔”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戚和亲近的称呼,但在韩流影视流行之后,“大叔”就成了一个自带滤镜的充满暧昧的字眼,慢慢变得污名化了,这使得对于这个词汇进行社会学和传播学流变的考察,变得极为有趣,因为这个词极为丰富的内涵,本身就自带男女性别战争的意味,韩流文化就此在中文舆论场里很深刻地嵌入了一个带电的文化图钉,“大叔”每一冒头,男性就自觉矮了一分,而女性深感受到冒犯。

从此次事件看,似乎这位女研究生只要预设了一个美女和大叔冲突性的故事框架,基本就可以在舆论场里秒杀这个形象萎缩、标签又很污的大叔。但是没想到这个策略此次完全失灵,信手拈来的标签和强词夺理的维权,网友并不买账,反倒被激起群体愤怒,几乎一边倒地谴责这位美女研究生。根据吃瓜群众最新的报道,这位女研究生已经很诚恳地向大叔道歉了。

但是问题在于,很多网友要求四川大学就此发通报,合理不合理呢?

从相关信息看,四川大学已经有所回应。该校研究生院回应称,此事已经在调查,具体情况等待稍后的官方通知。这是一个四平八稳的回应,也是一个在接到媒体采访的时候比较正规的说辞。

尽管不是正规的带有格式的通报,但是已经发出声音,而且是常用的说辞,其实它本身就是一种回应。

但是,这种回应是不必要的,也是很容易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的。因为你既然说了在调查,要给官方通知,那么网民就会拎个板凳坐下来,坐等你的官方通报了。如果不给通知,就会引火烧身,形成次生舆情。

但是你的官方通报该说什么呢?为学生道歉?发罪己诏?都不恰当。

实际上,这种因为学生个体惹来的麻烦,和学校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纯粹属于个体的事情,学校毫无义务就此发声和回应。

如果这都要回应,那任何一个学生在校外的任何一个不得体的事情,都需要麻烦母校出面发声,这会是个巨大的额外负担,而且是本不应该有的自找麻烦。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高校回应、发通报呢?一般而言,当事件涉及到学校政策措施、相关负责人、领导干部等类似体制性的因素,或者其它因为校级层面的不合适行为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的,才需要学校发声。如果个体引发的事件需要学校发声的话,也应该是个体引发了极为重大的事件、引发了严重后果,个体已经承担不了社会追责的主体义务的时候,作为背景和平台的学校才能出面,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但是这位女研究生引发的这个热点,只是网络中一个流量浪花,并无多大的严重后果,学校完全不需要就此回应发声。更无需说在调查、准备出官方通知,这会给自己挖坑。

但是网民和媒体会向学校追问此事,并打探学校的态度,该如何应对?对此大可以明白地回复说,学生的个体行为,请向她本人了解情况。学校视情况保持关注。

同理,作为事发地的广州地铁,后来也发声了,但是发声有必要性吗?当然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的看法是,由于没有报警,也无影响公共秩序的冲突行为,仅仅是个体之间的私下冲突,发声的必要性也不大。

我们也希望此事发生之后,给各地的高校提个醒,就是并非所有事情都是需要正式发通报的,对于类似的事情,学校内部需要做个研判,并决定要不要发声、如何发声。在不必要发声的时候勉强发声,反倒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今天媒体形式、信息生产主体和信息阅听主体大爆发的时代,任何一个事件都存在被放大并流变的风险。涉事部门应该区分媒体和网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党报媒体和商业媒体等,采取不同的话语策略,要采取于我有利的“以我为主”的策略。

多年来的舆情压力,使得包括高校在内的不少单位都如履薄冰,深恐一个应对不小心就会掉入河里湿透,这导致凡事必紧张、凡事必发声的惯性思维。但是也需要认识到,不必要的发声,反倒浪费了公共资源,导致一种信息的冗余和可能的风险。

来源: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七醫生 | 2023-6-12 17: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内容了,楼主多多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玲嘉婕嘉n | 2023-6-12 18: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wbn765 | 2023-6-12 20: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曝光,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83

主题

1

回帖

208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