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的原则,就是看心情”:一旦女人开始肆意疯长,可太爽了!

[复制链接]
查看5116 | 回复1 | 2024-3-8 15: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活出热辣滚烫的人生?
——“看心情”。
这是贾玲用电影告诉我们的“爱自己”的方法。
其中,她饰演的乐莹两次说出“看心情”的那幕,也是整部电影的情绪高潮。

  • 一幕发生在乐莹与爸爸的对话中:
“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朋友跟你要,你给哪个?”
“以前我两个都给,现在啊,现在看心情。”

  • 另一幕,则是乐莹与昊坤的对话:
“吃饭?”“改天吧。”
“哪天?”“看心情。”
这种利落的回应,干脆的表达,让无数女性直呼“太帅了!”
因为这是被压抑半生的女性,
自我表达终于被看见、被肯定的那一刻。



很多网友留言:“如果能这样‘看心情’活一辈子,该多么痛快啊!”
路上,想对陌生人笑就笑,不为眼光所困,肆意释放自己对世界的爱与好心情;
旅途中,想窝在酒店不出门,那就享受“浪费”,不因为没去景点打卡而焦灼自己;
关系里,爱就大方热烈、痛快付出,不是讨好,而是自己本来就很好,值得在关系中感受到幸福与滋养……
可我们好像年纪越大越不敢随心所欲,怎么也说不出那一句“看心情”,便越想搞清楚:
乐莹的内在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蜕变?我可以如何做到?
其实核心问题只有这2个,梳理清楚,你也可以拥有重生的力量和勇气。





你是否也丢掉了自我?

先说一个故事。
年初,朋友第一次去远房表姑家过年。看到红梅表姑跟姑父互动时的状态,她非常心疼。
“我真的很想知道,这样的婚姻表姑为什么还要过下去?
明明屋里屋外都是表姑在张罗,姑父坐在沙发上跟大爷一样等着开饭,菜都不帮忙端一下,但他一句‘辛苦了’,却让表姑喜笑颜开;
吃饭时,大家都夸表姑手艺好,但她只关注姑父的意见,不停问‘你觉得好吃不?哪里不行,我再改进’
一家人围坐着聊天,表姑总先看姑父的反应,再谨慎给出答案,生怕自己的想法与他不符。
你说,人怎么能把生活过得这么小心翼翼呢?”



可即便是这样“小心”、“紧张”的婚姻,却也是红梅表姑辛苦努力20年的“成果”。
现实中,很多人也活在这样的“小心翼翼”中。
有时,是某位母亲小心翼翼“伺候”孩子,生怕惹到TA哪里不高兴,完全忽略自己压抑的情绪;
有时,是某个朋友小心翼翼迎合他人喜好,甚至连穿着打扮都力求与众人保持一致,全然不顾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有时,是某家女儿小心翼翼尊崇父母的期望而“牺牲”自己,渐渐忘了自己是谁,也越来越不快乐……
她们这些小心翼翼的行为背后,其实藏着这么一种想法——
只要我追随别人的情绪,满足他人的需要,就能“安顿”自己。
然而,现实却是——
越是小心翼翼,越是没有了自我,越容易招致某种“恶意”。



因为人性向来恃强凌弱,你越是无主见、越是低姿态,对方就越是掠夺、越是张狂。
乐莹在《热辣滚烫》中的“前半生”,不正是如此吗?

  • 为什么她总是“烂泥扶不上墙”?
  • 为什么不论怎么被利用、羞辱、剥夺,她都无所谓,非常麻木?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说,这正是她内在力量被自我忽视的结果。
当一个人丢失了自我以后,最容易做的就是讨好他人,通过满足他人的一切需求,来照见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
就像影片中的乐莹总是答应别人非常过分的要求一样。
每个人讨好的背后,其实都有他想要找到自我的一条路,只是这些路并不正确。





你是否也种下了讨好的种子?

之前看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
有人讨好父母,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与认可;
有人讨好朋友,是为了获得朋友的联结与关注;
有人讨好老公、孩子,是为了获得内心对“好老婆”、“好妈妈”的认定……
从潜意识角度,每一个“讨好”的行为背后,都有它的正向动机,这也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需要。
具体来说,常常有以下3种心理。



第一层心理需要:控制
在潜意识层面,讨好的背后,是一种控制策略。
——旨在用善良或圆滑的讨好“外衣”,让自己得以安全地掌控局面。
比如:朋友L很害怕妈妈生气,一旦发现妈妈有生气的苗头,她就会马上停止与妈妈的争论,听从妈妈的想法、安排。
在朋友L未觉知的潜意识层面,她清晰地知道自己跟妈妈“服软”,能立刻停止两人间的“战争”。
这也是绝大多数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把讨好视为控制他人反应的一种工具。
因为她们渴望自我的存在。
而这背后,是她们的恐惧与需要——害怕与人争执,想要关系的安全。



第二层心理需要:安全
能用讨好控制对方的反应,意味着你能借此避免他人对你的厌恶给你带来的不适。
因为讨好型的人非常难以忍受自己让别人感到失望,她们害怕被人讨厌的感受。
这会让她们很焦虑,还会让她们想起小时候不被爱、不被需要的创伤经历。
晓云就是这样的人,很多人对她的婚姻都有一种大跌眼镜的感觉。
明明长相清秀,身材完好,学历、工作都不错的她,
却嫁给了一个处处不如她,还对她百般挑剔、不屑一顾的男人。
但即便如此,晓云依旧想方设法地讨好他,对他的各种不良行为,甚至连婚外情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她的婚姻之所以会活成这个样子,源于她童年有个自恋的母亲。
这个母亲对晓云百般挑剔,总说晓云有各种毛病。
为获得母亲的认可,晓云常常主动放低自己自己,讨好、抬高妈妈。
而这样的关系模式,也被她复刻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了。
因为这是她所熟悉的相处方式,意味着“安全”。



第三层心理:强化反应
讨好这个行为,还包含正负两种心理强化。
在心理学上,正和负这两个修饰语与“好”和“坏”无关,而是意味着一种“添加”“移除”
对晓云而言,她讨好行为的

  • 负强化,是可以让她逃避别人的坏情绪带给自己的不良感受;
  • 正强化,是可以让自己控制对方反应,给自己带了一种熟悉与安全感。
这两股强大的力量,狠狠压制着她难以改变,让她不得不沿用从前的讨好模式,即便她已经觉得“有问题”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常常是一种很粗的“颗粒”。
——我们模模糊糊察觉到某种“问题”,这让我们感受到某种不舒服,但我们又改变不了,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
于是,我们在这种情绪的内耗与空转中,陷入焦虑,慌乱,甚至绝望。
这也是乐莹接连遭遇背叛与打压后,为什么选择轻生的主要原因。
那是她内心的绝望与嘶吼。





痛苦到极致,会打碎一切重生

朋友圈里,很多人对电影后续的转折感到很奇怪。
准确来说,她们一边感动,一边狐疑——
一个窝囊、痛到“死去”的人,真的能活出这样的蜕变与力量感吗?
答案是:可以的。



科胡特在自体心理学中提出过这样一个名词——转化性内化,又叫“补偿性内化”。
指一个人投向他人的情感都遭遇极大挫败后,自身内在力量回撤,并为重建自体贡献力量。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比如:
周围邻里耳熟能详的浪荡子,在家里某个重要人物死亡后,突然觉醒、成长,变成家里的顶梁柱;
朋友中,那个在感情上“屡战屡败”,为爱不惜“飞蛾扑火”的女性,在某次旅行后,突然把所有关注点都回归到自己身上;
这些“突然”,这些看似莫名其妙的、巨大的、颠覆的、整体性的转变,都有“转化性内化”的影子。
乐莹,也是如此。



在情绪压抑到极致、崩溃后,她在迎来了重生,开始活成一个“看心情”生活的人。
只是这种“转化性内化”的发生,需要一些“成本”。
——必须在某些情绪极限下,才能被激活。
对很多人来说,这种激活是有风险的,也不建议。
但如果你擅于学习,就能有足够的幸运与机会,用别的方法活出“看心情”的状态。





如何冲破心灵的老茧,获得重生?
具体来说,有以下3种方法。
一、学会活在当下
很多人把活在当下视为一种追随自我情绪的任性。
但其实,真正的活在当下,是需要衔接起自己的过去与我未来的。
因为,当一个人不能觉知过去,那些过去的经验就会以混沌的方式与现在纠缠在一起,
让过去“过不去”,导致自己陷入敏感、疲累的情绪或某种强迫性重复。
当一个人不能觉知未来,未来就会收缩,导致生命失去某种真实感,变得浑浑噩噩。



你可以做“注意力小球练习”,有4步:

  • 注意在房间里看到的三个物体,并仔细观察它们的细节,越多越好,并大声说出来;
  • 注意你现在听到的三种声音,描述声音的响度、风格、持续时间等特征,并大声说出来;
  • 触摸你附近的三个物体,并大声描述它们给你的感觉;
  • 回到第一步,你选择用眼睛观察到的三个物品上,重复上述步骤,并逐步增加观察到的物品数量。
这个练习,可以让你对当下的感知越来越清晰,构建稳固的此时此刻。



二、学会清理内在噪音
德芬空间经常教大家,各种冥想、观呼吸的方式。
这些都是对我们内在噪音的一种清理,也是一个逐步“升级打怪”的过程。
从最开始的念头不断、念念相续→万念聚于一念→制心一处、内观呼吸→最后一念也消失,
达到自净其意,空明的状态,这时你内在的噪音也就这样被清理干净了。
三、学会给自己足够的耐心,不断学习
人的心力,就像手机一样,是需要不断“充电”的。
你可以参与德芬空间“勇敢做自己”课程,用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积攒内在的勇气。
这样,我们都能活出自在、喜悦,“看心情”的人生。



*本文由张德芬主笔团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李小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顽童760 | 2024-3-8 22: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有共鸣,已转发楼主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47

主题

367

回帖

12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