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古希腊关于健康的最初认识与描述
“健康意味着(身体内)血液、黏液、黄胆液和黑胆汁四种液体达到平衡状态”。
医生的目标“就是通过饮食、休息、锻炼的手段和有限的几种药物来重建体液平衡”,恢复机体的健康状态。
尽管这种原始的健康观及健康描述是朴素和过于简单的,但已经散发着唯物主义的健康管理思想与理念。
传统的健康观及健康定义:“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此定义既没有揭示出健康的本质与特性,也没有表达出人体生命过程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规律,因此对认识、评价与管理健康没有实际意义。
生物医学的健康观与健康定义表述
01认为:“健康就是身体的良好状态”
这一观点尽管可以被大众普遍接受,但它却忽略了人体生命的特有属性以及健康的可测量性。
02认为:“健康是正常的功能活动”。
这种观点只是把健康理解为正常的功能活动,而忽略了人体心理、精神的作用与影响。
03认为:“健康是人体检查数据的统计学正常值范围”。
这是目前临床与保健医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定义。虽然该定义为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提供了一个可测量的、相对准确及量化概念,但其缺陷是忽视了健康的心理与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属性及评价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概念/定义的不断完善及表述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首次提出三维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康宁(well being)的完美状态”。
1978年WHO有在召开的国际卫生保健大会上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了健康概念的内涵,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各方面的完好状态。”在《渥太华宪章》提出:“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重要资源”。
1984年,在《保健大宪章》中进一步将健康概念表述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
1989年WHO又进一步完善了健康概念,指出: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
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无病理信息,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并有良好的劳动效能,即平时的体格检查正常。
躯体健康的指标:
1、食欲好、吃得香。
2、入睡快、睡得熟。
3、没有吸烟、饮酒习惯。
4、每天定时大便、大便通畅。
5、生活有规律,不轻易打破。
6、体重比较稳定,无大起大落。
7、不易感冒。
8、无怕冷、怕热、腹泻、心闷、胃滞等情况。
9、不易疲劳,起床后心身舒畅,头脑清醒,无疲倦感。
10、面部、手部皮肤红润,有光泽。
11、一天中总觉得身体轻松舒畅。
12、全天工作,家务事结束后,还有精力干点什么。
13、遇障碍如沟壑等,总能轻松地跨过。
14、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15、一天中有休闲的时间。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没有意识障碍。除睡眠状态外,能清晰和准确地识别自己、他人、环境和时间。
2、没有感知觉障碍。对事物的感知客观、正确,没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错觉和虚幻知觉。
3、没有思维障碍。言语有条理,思维连贯,没有被动的或体验为不属于自我的思维,没有强迫性思维,没有无端的敌意。
4、没有注意力障碍。注意力集中,在进行意志活动的同时,对客观环境保持适度的警觉。
5、没有记忆力障碍。远记忆力、近记忆力和即刻记忆力均在正常范围,没有异常的遗忘,没有记忆的错构和虚构。
6、没有智力障碍。一般常识、计算力、判断力、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符合所受教育的水平。
7、没有情绪障碍。自己不感到过度的压抑、紧张、焦虑和恐惧,没有无端的兴奋、快乐、感动,情感反应和其他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8、没有意志活动和行为障碍。有正常的睡眠和进食规律,没有过于压迫或冲动的意向,没有对于自身或外界施加破坏的意向,没有性活动或其他生命活动的特殊偏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