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沉重的话题

[复制链接]
查看3707 | 回复2 | 2023-3-29 10: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沉重的话题
赵金海
鸡泽有个旅游打卡地——美丽的六方湖。瓜农刘占平在六方湖边有一个西瓜园。刘占平是个会种西瓜的文化人,西瓜熟了,他在六方湖边办了个“西瓜会”。湖美、园美、瓜甜,人们慕名来六方湖赏景品瓜,吃鸡泽特色美食大锅菜。正值暑假,两个正在读博士的年轻人来到刘占平的瓜园摘瓜,瓜园挨着大田,有高粱、有玉米,两位博士问刘占平,大爷啊,这地里种的是啥庄稼?
博士分不清高粱和玉米,看着好像一句笑话,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河北武安著名剧作家杨兰春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戏剧《朝阳沟》,城里的学生银环到了山沟里,“麦苗韭菜分不清”。创作来源于生活,这也是当时真实的社会现象。还有农村的孩子到了城市上大学,“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反映了当时的教育出现了偏差。毛主席关注教育问题,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倡导青年学生“又红又专”,与工农相结合;从工农兵中选拔大学生;大规模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校要“开门办学”;学生要学工、学农,等等。这些举措,实际上是毛主席当年思考的教育方向,教育改革,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大事。
建国后17年,“文革”10年,恢复高考40多年,三个阶段,教育有得失,重大话题,编者不评论,还是回到“田垄”,回到现实,回到博士高粱、玉米分不清的话题。
老农刘占平问博士,读博士为什么?博士说,为了找个好工作。博士分不清高粱和玉米,但这句话说得也不错。过去为啥说穷秀才?因为秀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自恃清高,死爱面子活受罪,有的求不了功名,就只有受穷。现在的本科生、硕士生,包括博士生,就不了业,没功名,动手能力再差点,融入不了社会,有的真的养不了家。在学历是个“敲门砖”的当下,说理想啊,责任啊,并不一定符合实际,“千里做官,为了吃穿”,读博士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博士的话没有错,博士考取社区干部没有错,硕士考取辅警没有错,大学生考取城管没有错。
硕士、博士,是高端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学校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高端人才的知识再专一,再精尖,也要知道他的盘中餐的食物叫什么,高粱、玉米长啥样,馒头、米饭咋来的,他才知道“粒粒皆辛苦”,他才知道“锄禾日当午”的农民不容易,才能识得人间烟火气。
2022年7月18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枫叶壮观 | 2023-3-29 10: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农小分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期待痴情 | 2023-3-29 10: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6

主题

326

回帖

11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