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边界

[复制链接]
查看664 | 回复0 |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亲子关系边界是一种心理边界,它使父母和孩子在主观上将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独立的心理空间,以完成自我成长的任务。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有边界的,如果没有合适的亲子关系边界,孩子的自我发展就会受到干扰或限制。因此,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边界对于促进孩子的自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亲子关系边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良好的亲子关系边界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人从一生下来就通过各种方式去建构属于自己的安全感,从而发展出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所谓边界,就是一个无形的屏障。在这个屏障内,人会获得安全感。一旦有人越过边界,侵入到自己的领地,就会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丧失,激起抵触和反击。当亲子关系边界不清时,孩子会对未来心怀忧虑,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人就会突然闯入自己的世界,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能否“对抗”这种闯入,也不知道是否可以找到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平衡。孩子会失去宝贵的自我控制感,陷入对不确定性的焦虑之中。

良好的亲子关系边界是孩子独立性的保障。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的独立需要变得越来越强烈,在青春期时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渴望摆脱成人的束缚和管教,希望作为独立个体与成人建立平等关系,因而常常与那些仍将他们当作“小孩”的成人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也把过去的自我看成幼稚的小孩子,力图与“过去的我”决裂。因此,青春期又被称作“心理断乳”时期。独立需要的增强往往伴随着对更大心理空间的渴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亲子关系边界模糊,孩子的心理空间被挤压,自我处于压抑状态,就会极大地妨碍他们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亲子关系边界疏离,亲子之间情感隔离,孩子就会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心理支持而陷入孤独、不安、焦虑之中,进而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同样不利于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

良好的亲子关系边界是孩子适应性的基础。亲子关系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他们今后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有边界感的孩子更容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而健康的人际关系是适应社会的重要内容。既保持自我的独立,又能与世界建立丰富联系,是心理成长和社会适应的重要任务。孩子对社会的适应是一个在个体的独立性和对他人的依赖性、对团体的归属性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如何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信任他人并建立各种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归属于一个团体以获得安全感,是社会适应的重要课题。亲子关系边界的建立过程,就是孩子在独立与依赖之间获得平衡的过程。清晰而有弹性的亲子关系边界,对孩子是一种良好示范和引导,他们知道今后应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融入团体,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

亲子关系边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亲子关系边界模糊与僵化。与边界清晰相对立的概念是边界模糊和边界僵化。亲子关系边界模糊是指亲子之间缺乏清晰的界限,混乱而不明确,彼此很容易闯入对方的领域,这会阻碍彼此的自我发展。边界模糊会导致纠缠型关系,亲子之间往往彼此卷入过深,表现为过度依赖或过度关心。例如,一个小孩偶然打了一个喷嚏,姐姐拿纸巾,妈妈拿温度计,爸爸则在一旁焦虑不安。这种关系就可能是一种纠缠型的关系。亲子关系边界僵化是指彼此间的人际距离很远,就像中间竖起了一堵墙,缺乏必要的沟通,也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支持。边界僵化会导致疏离型关系,亲子之间缺乏了解、缺乏交流、缺乏关爱,各顾各的,各忙各的,情感淡漠。纠缠和疏离可以在同一个家庭并存,如孩子与母亲纠缠,而与父亲疏离。

二是亲子关系边界固化。亲子关系边界固化是指一旦设定了某种边界,就把这一边界用在所有情境或者所有阶段,不随孩子的发展而变化。孩子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亲子关系的边界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动态调整。在孩子幼年时,需要父母的贴身照顾,亲子关系的边界可能是模糊的。随着孩子长大,亲子关系的边界就应越来越清晰,也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青春期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独立的年龄,此时父母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亲子关系的边界,孩子就会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如反锁房门、不让父母动自己的任何东西、不跟父母说话、跟父母对抗等。如果父母对亲子关系的边界进行调整,孩子也会作出调整,亲子关系的边界就会朝着清晰化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自我成长过程,就是亲子关系边界从模糊到僵化再到清晰的过程。

构建清晰有弹性的亲子关系边界

构建清晰的亲子关系边界,从父母的角度来说,需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孩子的内在需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游戏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被信任和被尊重的需要、被爱的需要、探索的需要等,这些基本需要是孩子成长的动力。父母建立亲子关系边界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和满足孩子内在需要的过程。二是确立清晰的时空边界。父母需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和独处的空间。这一“足够”当然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扩大的。如果孩子的所有时间都是被父母安排好的,自己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意味着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可能。如果给孩子的房间装上摄像头,他独处的空间也就失去了意义。三是实施恰当的行为控制。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适度的行为控制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规范养成,也是形成亲子关系边界的基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制定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相符的行为规范,但不要随时随地监控孩子的行为。

清晰的亲子关系边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亲子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断调整变化的。孩子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亲子关系的边界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动态调整。首先,亲子关系边界涉及的范围日益广泛。随着孩子的成长,其活动内容不断丰富,相应地,边界范围也就会越来越广。其次,亲子关系边界的具体要求不断调整。随着孩子的成长,针对同一内容,边界的具体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例如,孩子从跟父母睡,到跟父母待在一个房间但分开睡,到独自在自己的房间睡但不关门,到关门独立睡,这个过程既是物理边界的调整,也是心理边界的调整。父母需要树立动态发展观,主动调整、积极建构符合孩子发展特点的亲子关系边界。

构建有弹性的亲子关系边界,还需要关注个体差异性、互动性和渗透性。首先,亲子关系边界是有个体差异的。每个人都需要心理空间,但是所需空间的大小因人而异。不同个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都可能有不同的空间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存在最好的亲子关系边界,而是要根据父母和孩子的特点,发展出一种最适合的边界。其次,亲子关系边界是可以协商讨论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亲子关系边界可能是父母确定的,父母具有绝对的控制权。随着孩子的成长,边界确立的过程中互动性在增加,边界确立从父母的单向控制转为亲子的双向协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寻找到一种安全、舒适的边界。例如,孩子反锁房门,父母觉得不舒服,可以跟孩子表达真实感受,讨论后可以达成“可以关门,但不反锁;虽不反锁,但要敲门”的边界设置。最后,亲子关系边界是有渗透性的。正常、健康的家庭边界是半渗透式的,能让外界新的事物、价值观等渗透进来,同时又会过滤这些事物与观点,把不能容纳的摒之门外。亲子关系边界同样如此,它是一个能双向交流、双向选择的存在,而不是泄洪的闸门,要么全部隔绝,要么全部涌入。

在确立亲子关系边界的过程中,上述要求都很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彼此的爱。爱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前提,也是确立边界最为重要的基础。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