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情感传播相关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525 | 回复1 |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建军 刘娟



经典传播学中关于传播的“二分法”(在场传播、不在场传播)和“五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分类过于笼统,不能准确印证和对应对外传播行为取向、心理取向、时间取向上的传播方式。譬如,情感传播是属于在场传播还是不在场传播,是属于人际传播还是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似乎都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契合对外传播方式,笔者按照“奥卡姆剃刀法”所提出的简约原则,依照行为取向把传播分为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依照心理取向把传播分为理性传播与情感传播,依照时间取向把传播分为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三组对立统一的传播方式范畴构成了对外传播新的研究范式。对情感传播与理性传播、情感传播与柔性传播、情感传播与人际传播、情感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四组概念进行辨析,有助于清晰地把握情感传播的内涵和特质。
情感传播与理性传播

理性传播是传播的一种形态,是指传播主体采用理性思维,以理性思维逻辑为架构的传播活动,所有传播活动均按理性认知和模式来建构。与理性传播的理智、客观相比,情感传播的活动主体的思维采用情感逻辑的结构和指向方式,通过情感传播主体活动影响传播受体,以情感为基础和传播纽带力求达到传播活动的目的和需求。传播主体的主观意志和情绪色彩决定了情感传播内容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能够依据传播活动现场重新调整语境及传播内容,使诗性(形象)语言的传播更为直接,也更为随心、随性、率真,更具审美情怀。为了拉近与受众的情感,可在传播时有限度地阐发自己的主观意识。
理智感是情感的一种类型,是人根据某种认识或为了追求真理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情感。情感传播需要有一个理性的尺度。正因为表达含义的确切和固定,这种由概念到判断、由判断到推理的逻辑结构,使情感传播难以直接把握和呈现情感这种错综重叠、生灭交融、变幻无方、流动不息的“内在生命”。情感无本体,看不见、摸不着;但情感有主题,有感悟、有体验。情感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情感指情绪,高层次的情感指情操。情感也是有向度的,要克服负性的情感,弘扬正性的情感。
情感传播与理性传播作为一组对立统一的范畴,是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一个需要把握火候和度的方式。既有理性的情感向度,也有情感的理性向度,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调适。就像我们能感觉到人际传播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一样,传播活动也需要情感和理性抑或是法理的平衡。
情感传播与柔性传播

情感传播是以传播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取向为标尺的传播样态,不是单向度的传递,而是双向度或多向度的互动与共享。情感传播具有语言的感染性、内容的主观性、行为的亲近性、目的的价值性等特点。情感传播可析出“动之以情”“情感运作”“触景生情”“托物寓感”“移情专恋”等途径。
柔性传播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非硬性的柔和、内敛的方式为主,不是开门见山式的长驱直入,也不是急功近利式的立见成效,而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注重的是浸染性、渗透性、感染性,追求的是“曲径通幽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柔性传播可分为“抛砖引玉”“他山之石”“绵里藏针”“求同存异”等策略。
情感传播和柔性传播是笔者区分出的新的传播样态,两者具有包容性,易产生叠加效应。情感传播、柔性传播同样构成时空维度,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意志的碰撞和激荡中体会传播态度、温度、深度和人文关怀,是国际社会的主流传播方式,体现着传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时空的交差和对应同样会产生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认知共振和情感叠加效应。情感传播和柔性传播两种传播方式叠加,有助于克服情感传播有时过于主观性和柔性传播有时过于含蓄性的不足,从而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主题一致,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情感传播和柔性传播本身即为比较主流的对外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方式的功能和内部结构较强大,若两种方式叠加且持之以恒(情感传播+柔性传播+韧性传播),就会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情感传播与人际传播

情感传播是以感性思维和感性逻辑关系为基准的传播方式,这样的传播范畴决定了情感传播基本是一种在场传播,是一种面对面的互动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克服了传统媒体传播或大众传播的单向和不在场状态,既可以手拉手,也可以心连心;同时情感传播是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相关联的,都可以成为上述传播类型中的某一种传播方式或关联因子。
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人际传播不外乎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狭义的视角,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在场的交流,或借助电话、书信等大众传媒进行的不在场的互动交流活动。另一种是广义的视角,“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换句话讲,就是特指面对面的在场交流活动。人际传播具有直接传播、随意性大、反馈迅速、速度可以控制的特点,但也有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的不足。
人际传播非常适宜情感传播,是双向互动共享的很好方式。面对面的交流,莫要仪式化、刻板化,要具真情实感,能够直指人心。在人际传播的横截面上,纵向度的深层切入情感传播,形成一个新的传播坐标系和传播方程式,能克服技术的冰冷和人际交流的浅表化,提高人际传播的温度、深度和张力。
情感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间进行的传播和交流活动,它是对外情感传播的主要路径。跨文化为情感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复杂多变的交往空间及题旨情境,这对传播主体是一场大考,需要多语种语言的能力,需要一种文化编码的信息在另一种文化中解码和译码,需要遇到突发事件,能够从容淡定,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冲突和适应之间会有很多变量,总会产生摇摆和诸多的不如意。要交往就会产生碰撞,甚至是不和谐的音符或者是文化休克的现象,但不能因为挑战巨大就畏手畏脚,停滞不前。一帆风顺的传播总是很难得的,一帆风顺的情感传播也是我们更为期待的,尤其是隐藏在冰山下的文化传播更为如此。文化是一个“胶囊”,文化的里层部分包含着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这是不容否认的。各国文化是一个个“胶囊”,传播也是各种文化形态情感和理智的互动、认知与理解,我们在追求不同文化的特质,也更看重各种文化价值的共识,多元的文化使世界更加多彩,重叠的共识使全球更为和谐。
情感传播尤其是跨文化传播需要传播主体具有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取胜。以优秀文化示人,以优秀品德照人,以高尚的情操润人。情感传播是发散的,也是聚合的。与各个国家都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是我们的外交诉求和愿景,理性传播、柔性传播、人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为情感传播提供适切的场域,我们要用得体、礼貌或合作的方式去表达或被表达。情感传播是利己也是利他的,在一对一的传播中没有看客和旁观者,只有两个对等的互动主体;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对话或传播中,同样需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表达我们的真情和友谊,用情感的纽带使各个国家和人民能够团结在一起,打造区域间的责任共同体和跨区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念佳泽 | 前天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46

主题

331

回帖

11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