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快捷导航
发布信息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国民社区
社区
BBS
工作人员查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高级科技
»
社区
›
国人生活
›
国民生活
›
刘力红:健康从正心始,天地人三和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刘力红:健康从正心始,天地人三和
[复制链接]
421
|
0
|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
刘力红,男,1958年生,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曾就读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2~2003年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做访问学者1年。著有《思考中医》,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整理出版《黄帝内针》。
《大学》里面讲“正心诚意”,中医里面也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正”很大意义上应该指的是心正。那么什么原因会导致心身失正呢?忿懥、恐惧、忧患、好乐等不良的情绪都会使身心偏离,不正便是邪。所以对于情绪的调适是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的功课,也是最缺失的功课,我们的不良情绪,怨心怨行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状态,因此要负好健康这个责任,对情绪的认识太重要了。
同有三和:人生及生命健康的圆满
外则“天地人”三和,内则“性身心”三和。
三和——其实也是我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外而言,要实现与天地、自然及人的和合。从内而言,要实现生命不同层次的和合。生命最深或最根本的层次是性,性和的重要标志是没有脾气,亦即没有不良情绪;中间的层次是心,心和的重要标志是没有私欲;最表的层次是身,身和的重要标志是远离一切不良嗜好。我个人认为,人生及生命健康的圆满一定要建立在三和的基础上。
这些年来,我一直思考中医的深层问题,尤其是“医为仁术”这个命题。思考的结果是,这一命题不仅具有道德的定义,更具学术定义。也就是说,仁不仅是儒家需要研究和践行的,同样也是医家要研究和践行的。研习践行仁,就与礼分不开。孔子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此中医之尚礼也。“礼”是什么?礼是天地人与其本来相应的面目,而这个面目用有子的话来说,就是“和”。“和”在《中庸》中谓之“中节”,即无有太过或不及的状态。《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此中节、此和、此礼、此面目,实际上都是天道通过损(泻)补二法来达到的。
为什么中医用的法归结起来亦此二法?这就是天道!这是中医的来源。《老子》接下来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道完全相反,它造就了更多的太过不及,所以是远离中节、远离和、远离礼的道。人道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人的私欲及对“我”的执着。孔子之所以强调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不克己(己之私欲和执着),礼就不可能成就。礼是与天地人之本相应的东西,仁亦如此。太史公云:“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由克己而复礼,由复礼而归仁,实际探讨的都是天地人的问题。此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故礼之和,实际就是与天地人和,此为探讨中医诸多问题之关键。
与天地人和是谓健康的状态,《素问》谓此为“平人”。具体言之,与天和者,乃与六气相和,适寒温、慎起居者是也。与地和者,乃与五味相和,饮食有节者是也。
那么与人和呢?这里包括与人的性心身相和。性若服人,则与人性和;心若爱人,则与人心和;身若让人,则与人身和。如此则能不病。反之,与天地人失和,则为疾病,则为非平人。具体来说,与天失和,即与六气失和。凡不法阴阳,不和术数,起居无常,不适寒温者,皆可与天失和。与地失和者,即与五味失和。凡不法阴阳,不和术数,饮食无节者,皆可与地失和。药之所以有寒热者,调与天之失和;药之所以有五味者,调与地之失和。与人失和的情况比较复杂,大体言之,主要由不良情绪所致。人一旦有情绪(不良)就很难服人,很难爱人,很难让人,于是性心身便失和了。
所以,疾病实际是由三失和导致的,有些时候三者俱足,有些时候三者或居其一或居其二。为什么有的疾病很容易被药物或针灸等方法治愈,而有的却很难呢?值得思考。
人之失和:现今医学的盲区何在?
笔者认为,天地人虽相互影响,但药物、针灸所及,还是以天地失和为主。于情绪所致之人失和,作用较微。有人说:科学唯一不能作用的是情绪。于今,医学的规模和进步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但为何难治疾病却越来越多?唯一的可能是现今医学存在盲区,盲区何在呢?我想这个盲区就是对人和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人失和是重要的病因,更没有意识到它是难治性疾病的主因。
所以,很希望开展这方面的大众教育,让大家明白疾病是怎样产生的。对照自身,自身有哪些引发疾病的因素?引发疾病后,哪些可以借助医生的帮助得以解决?哪些是医生也没办法,须靠自己才能解决的?
因此,开展对包括医者在内的普及教育非常必要。若大众皆能明了并认同此理,则不但健康有规可循,疾病有矩可治,且因人和教育的开展,家庭由此步入和谐,进而社会、国家步入和谐,此实为百年千秋之大计。
情绪等问题确实不容易解决,否则《中庸》也不会将“喜怒哀乐”搬出来,作为天下的大根大本。《老子》云:“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战胜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那只能称作力量,不能称为强者。只有战胜自己,才可称为强!战胜自己,其实就是战胜情绪的干扰。我们体味一下过去,情绪一旦上来,有几个人是能够不受干扰的?品一品“怒”字吧,一旦在怒中,心就被奴役了,心被奴役,哪有自在可言?
我认为解除情绪的干扰,进而步入人和,晚清树桐先生的学问可谓是最当机、最方便的法门。先生的学问皆从行持上来,所以,若欲切身受用,亦必须在日用中去直面、去担当。产生情绪问题最直接的地方,是家庭。因此树桐先生的道,又被称为“家道”。解除情绪的干扰,在树桐先生这里被称为“化性”,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只有这门学问做好了,才有真正的健康、幸福和安乐可言。化性是一门真功夫,一门无条件的功夫。所以树桐先生有言:“死心化性。”死什么心呢?死人心,死为自我打算的这颗心,死维护自我尊严的这颗心,如是才能化性。
人心有种种称谓,或曰私心,或曰自我,或曰我执。《尚书》有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古德又言:“人心死,道心生。”我在五十岁以后,阅人多了,更知道这个心的厉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学这学那,最后发现还是学如何更巧妙地维护这个心。想到古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未免会心一笑,就是她了!
为什么说“中医尚礼,西医尚刑”?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也。”所以尚礼就是尚尊重,尊重自然,尊重周围,乃至尊重一切!因为每一事物的成就都须众缘合和,单一的力量再强大,也难办成些微之事。这是宇宙的真理和实相。明白这一点,就自然不会过分强调自己的力量,就自然会生起谦卑尊重之心。易卦六十四,唯谦卦六爻皆吉,这就叫尚礼!反过来看,西医为什么走向对抗医学,为什么尚刑?因为现代科技造就的力量太大了。人一旦拥有过大的力量,往往就会认为没有什么不可战胜,对抗与尚刑的路线由此而生。对抗与尚刑能够迅速解决许多问题,而带来的新问题是新的无休止的对抗。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就是这条线的结果。
从尚礼与尚刑的角度看待中西医,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两者的关系。过去我们或者将其视为一体,从而采用同一的教育、临床、研究;或者将其完全对立。我认为二者皆不可取。实际上,从刑礼的角度来看,中西医是互补的关系,一个社会没有刑会乱,没有礼更会从根本上乱。社会如此,人身亦然。乱世用重刑,但刑滥用又必为乱之根源。而礼用若能真正全面实现,刑用是可以避免的,但现实很难达到,所以刑用也就难以避免。
天地人三和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不妨思考,三失和导致疾病,从《黄帝内经》的时代到今天,各者孰轻孰重是否发生了变化?以我的临床经历,难治性疾病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与严重的人失和有关。此问题若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则针药的作用要打折扣,或者病易反复。
怨恨恼怒烦:“心转情”还是“情转心”?
《黄帝内经》言“七情“”,树桐先生的体系讲五毒(怨、恨、恼、怒、烦)。细品七情,除喜(心所主)外,其余的怒、悲、思、忧、恐、惊皆为负面情志。何故?这里隐着一个心转情还是情转心的问题。以心转情者则能做主,以情转心者则不能做主。前者阳主阴从,是为康乐;后者阴主阳从,失于康乐也。
举一个例子,在门诊看到学生对患者的处理不合意时,我会当众呵责,这便是心被情转了。因为心无好坏对错,但情有!三祖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即是如此。今晨收到一学生的“最后通牒”,才知“棒喝”之下,诸生多半已遍体鳞伤了。德山临济乃以棒喝为接引方便,吾以呵责为禀性方便。祈愿诸仁者以我为戒!
大抵言之,心乃三界总轴,故凡事必由心开始。而心之下手处在调伏人心。所谓人心,即专为自己打算之心。人多以为不为自己谋求,何来舒适生活?实则恰恰相反,若能全心为人,诸事自入安坦。那么,具体言之,“心转情”者转在何处呢?在膻中,或曰中丹田,百姓则以心中指之。凡是影响到此处,而有不悦感,或沉闷堵塞感,则是心被转了。怎么办?早一些发现(觉)则转得不深,不至在理事上纠缠搅拌,子子孙孙无有穷尽。多用“找好处,认不是”之法或可解转。
正气存内:修身必以“正心”为前提
“瞧瞧这脾气。”
我知道的一位患者年近八十,是位女性,素有高血压病史,五日前因为钱上的一些小事,与老伴发生激烈争执。由于脾气发得太大,致当日通宵难眠,次日午饭后头晕恶心,血压升至250/150mmHg。经服降压药,血压虽降,但左侧肢体渐渐不听使唤,紧急到医院就诊,核磁共振检查后发现右侧桥脑梗死。后经过中西医的积极治疗,虽然左侧肢体障碍已在慢慢恢复,但却让我思索。
让患者险涉这场后果的是什么呢?是情绪,也即俗称的脾气!不良情绪或者脾气,就像埋藏在生命各处的地雷,随时都有被引爆的危险。一点点钱财,即便十万、百万,其实都与生命无妨,但是若因此引爆了脾气,这个伤害就难以估量。既然情绪的地雷随时都可能被引爆,既然生命时时都在受到情绪的威胁,那么为了生命的平安,我们就应去学习、训练,成为一名护持生命的“工兵”!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大家极熟悉的句子,它出自《素问·刺法论》。只是对于何为正气,也许还含糊不清。其实,在《黄帝内经》体系,“正”的定义是确有所指的。《素问》的《五运行大论》及《六微旨大论》中都有如是言:“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故而所谓的邪气、正气,就是当位之气为正气,非位之气为邪气。在中国文化里,时位是一体的,所以当位非位的问题实际就是当时非时的问题。比如夏天的当时当位之气是热,而非热的诸气,比如寒冷,便被视为邪气,余者以此类推。
当时当位细分起来,就是当下这一刻,离开这一刻便是非时非位。《大学》的八条目用了“正心”一词,由此我们亦知正心亦就是当下之心,或曰心不羁绊于过去,亦不妄想于将来,时时处于当下,便可谓正心了。对于当时当位当下,《黄帝内经》还用了太过不及来表达:失于当下,该来的未来被视为不及;不该来却提前到来被视为太过。不及用补,太过用泻,所以中医的补泻亦不过是扶正的手段。按照上述经义,正涉天人,本无内外,为什么经中要格外强调“正气存内”呢?实在地说,只有内在的正才具决定性的作用。内在的正其实就是心正或曰正心,《大学》里面的修身必以正心为前提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因素会影响到这个内在的正呢?或者说什么因素会影响到正气存内呢?《大学》里列举了四个方面,即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四者概括起来,亦就是情绪,因此我们需要认清,情绪是最困扰正心、最容易导致正气不存内的因素。
让情绪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情绪之所以最能影响正,乃因情绪最为二元对立的特质。过去看《中庸》,总以为子思将“喜怒哀乐之未发”作为“中”,作为“天下之大本”,太有些小题大做。今日从二元对立的层面来看,则只有赞叹的份儿了。因为对立就不可能有中,而一旦超越对立,中自然就摆在那里,这不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吗?因此,若然困在喜怒里,就必然陷于二元对立的纠结不能自已,如此便无中可言。无中,正何由出?故而中正往往同言。
只是作为普通的人,实在无法摆脱情绪,亦可以说,整个世界的努力方向便是为了制造情绪。现实世界里,人们把情绪分为好坏,并试图使世界向好的情绪方向发展。而在《中庸》里,似乎所有的情绪,即便是喜乐,都没有被看好。一方面,喜乐的后面就隐藏着哀怒,它们迟早要登台;另一方面,只要是情绪,都会无一例外地具备干扰中正的特质。这是圣人对待情绪的基本态度。
既然现实社会不可能没有情绪,很难做到“之未发”,那么,如何使这些发出来的情绪不构成伤害呢?这便有一个“中节”的问题。“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便无伤人之虞了。“中节”即是恰到好处,即是没有过也没有不及。让情绪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其实是很有难度的。现实里我们要么将情绪深埋在心底,以致抑郁、发疯、跳楼时有发生。“中节”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各持己见,执持一端,这样便使得本来有限的情绪变得无限了。《论语·子罕》有孔子的一段问答:“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段问答我未必全懂,不过用在此处,倒觉得恰当。执持一端会使有限的情绪流于无限,乃至没完没了。看一看每一个充满矛盾的家庭,无不如此。每天为了同样的事情争吵,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如何使情绪“中节”,不至流于无限?孔子的经验告诉我们:“叩其两端而竭焉。”执持一端,死咬住这点理不放,便就没完没了;若能叩其两端,也就罢(竭)了。叩其两端何以就能竭焉?子思在《中庸》里引用了孔子的另一句话,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明白,其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后世将这句话做了简化,即“执两用中”。执两也好,叩两也罢,不过为了用中。用中的什么呢?用中的作用!关于中的作用,《中庸》用了一个字来表达——和。“和”一旦生起,情绪便消于无形。偏执产生情绪,情绪又不断激化偏执,致使我们远离中正平和。中正是生命的基座,偏离中正,生命的大厦必然倾斜坍塌。
“闻过”的喜与怒。
山西南部有一个闻喜县,出过不少人才,县名虽为武帝所赐,但闻喜真正的出处还在《孟子·公孙丑》里:“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后世径称“闻过则喜”。子路位列“孔门十哲”,可对于一般人而言,很多的情绪都由“闻过”而起。亦可以说,“闻过”实在是考量我们把控情绪的关键。
孔子在对自己一生的评价里,到了六十,即称耳顺。所谓耳顺,就是听到各式各样的言辞都不会干扰情绪,或者因各种言辞泛起的情绪都不会左右自己。当然,诸言辞中又以指责批评甚至无中生有的诽谤一类言辞最令人不悦!
言语不费事,张口即来,可它的力量却大得惊人。言语是典型的“双刃剑”,张口说出来的话,既可伤人亦可益人,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的作用是因为“言为心声”,所以,最容易影响心的是言语,最容易伤心的也是言语!明白了这点,我们既可以多说爱语以暖人,亦可以识破了它而不受其伤害。音乐是更特别的言语,或者干脆说是更能入心的言语。看来“心弦”二字不是白起的,最入心的还是弦乐!尤其是弹拨类的弦乐,如古琴、吉他……“心底无私天地宽”,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所以心量是由私的多少决定的,少一分私,心量就大一分;多一分私,心量就小一分。如能在日用中检点、反思,每一事项、每一心念,是为自己打算还是为众人、为集体、为行业、为社会打算,久之自见分晓,功夫自然上身,自会觉得树桐先生讲的“为人不为己,便是成佛体”绝非虚语!
三分治,七分养——圣人并不遥远。
一日翻阅《灵枢·玉版》感慨万千。篇中有岐伯的一段话这样说道:“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尽管是大病是恶疾,可也都不是从天而降,由地而出,而是“积微之所生”。由此便联想到《周易·坤卦》中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重大的变故也好,危及生命的恶疾也罢,皆非一朝一夕之故,就好像肿瘤似乎是突然发现的,但也都是慢慢累积的结果。今天生点气,明天生点气,积累下来,便气郁成结,或者抑郁症,或者肿瘤甚至癌症!
所以,圣愚的区别其实并没有那么天上地下,而只在这多一口少一口之间,只在这一念怒或不怒上,便就清楚了。而七分的养便要落实在这些细微处,调适好了情绪,把握好了衣食住行,不使有“积微”的过程,我们担忧的所有问题便失去了来源。这便是圣人的行止,这便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当然也就是很好的七分养!
品味饶恕: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品味饶恕,一直以为恕乃孔门之最深境界。欲知恕,从怒可知。怒者奴心也,心被奴则怒。心本君主,却受奴役,不能自在,不能做主。看看怒的人,能做主吗?不应说的话偏要说,不应做的事偏要做,这就是不能做主,这便是怒!那恕呢?如心为恕,如如然,如如不动,如心便是心本来的状态,与怒相反,是自在!饶恕者,因饶方能得恕也。古云:“得饶人处且饶人。”回想过去,余多是得理不饶人,不饶人自然就不得恕,自己气得鼓鼓的,对方同样被伤了。得了理还不讨好,何必?大家要以我为戒啊!饶了吧,饶了吧,饶人者,自必得饶,如此则恕在其中矣,自在在其中矣!
气都是自己找的。
气是从哪里来的?气都是自己找的!
当其位、当其时为正。从外而言,是四时当令之气;从内而言,便是时时处于当下。我们从正的造字可以看出,正从止、从一,故《说文解字》言正为:“一以止。”换一个说法就是:止于一为正。止于一,其实亦可看作止于中,因为唯中有一,离开中,便成二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的一句名言。若能止于一,时时处于当下,便就是养吾浩然之气,便就天人浑然一体,如此邪何以干呢?
我们之所以将情绪说得这么重要,是因情绪最容易将我们留在过去,太多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过去的不快而纠结不已,总想讨个公道,于是陷入忿闷;情绪亦会将我们逼向将来,并为此忧患,总之它老是使我们远离当下,远离浩然正气。情绪是自我的影子,或者说是自我的化身,我们品一品“公正”这个字眼,再看一看“偏私”,也就知道,只要被情绪左右,便无什么公道可言。
情绪是如此可怕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警觉。但情绪又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透过这个游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发现自我,发现偏私。发现了怎么办?还得用圣人的方法:克己复礼!克己就是克除自我,破除偏私,私我一除,所剩即礼即公,因公而有正,因正而离偏,情绪便自然弱化。
行走散步,心也在行。
心平则能气和,气和则能言缓,气和亦与善应。曾国藩于家书中,隔三岔五都要提醒二子:“行路慢否?说话迟否?”此古今通理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的“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体现在方方面面,行走散步亦是如此。如今散步成了时髦的锻练,还发明出了计步器。其实走路贵在脚踏实地,脚跟如何触地?脚掌如何触地?心中了了分明。如此不但脚在行,心也在行,这就叫形与神俱。若不能如此,那只是脚在走,保健的作用就很有限了。
学会微笑。
在拥堵的路上开车,心情可想而知。某日在红绿灯前等了好几个来回,眼看这次是终于能过去了,可前面的车子不知什么原因,竟然一动不动。眼望着绿灯又要熄灭,不由得心头一急,按响了喇叭……回过神来一想,急什么呢?不由暗自一笑,可就是这微微一笑,突然让我感受到原来绷紧的面孔马上松了下来。太奇妙了!一路上我像演员一样,不断尝试着各种面部表情,结果发现只有微笑时的面孔是最放松、最流畅的。
忆起《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一句话:“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三阳脉皆上头,唯阳明主面,故而阳明脉衰,面失濡养,便会失去柔润变得焦躁、焦枯、焦急。俗云:精神看面貌!面之貌有赖于阳明脉的濡养,而濡养的效价取决于面部的表情,若能常取微笑,面肌松泰,则阳明之多气多血得以充分濡养,又何愁没有一张柔美的面孔呢?更重要者,内外相感,外内相应,外在之柔美又必将涵养内在之精神。
身心立极。
钦安卢氏医学的核心即其立极之说,钦祖以坎立极,卢祖铸之以火立极。以火立极者,在于将坎中一阳揭出,使其更为明了。“极”可意为生命之原点,或生命之赖以支撑点。
故曰极者万象之本也,中医之治本亦当参此!若临证不能观极,不能触极,进而立极者,恐终难治其本也。钦安卢氏医学的关键在于以火立极,只是细细参究,此极立在相火上。以火生之、化之、消之、动之。若从药物的角度,我认为钦安卢氏之用火,已臻极致。然药之作用究多局于身形,心性层面尚难相望,故笔者提出性理扶阳。若由此观,则树桐先生之学仍乃以火立极,此极立在君火上。如能两相参合,则明位两全矣!■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文:刘力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合适小土豆
294
主题
354
回帖
1384
积分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13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1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16 积分
积分
1384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国民生活
国民社区
寻物找人
有事问答
大家公益
国人学堂
情感天地
旅游休闲
饮食男女
婆媳关系
图文推荐
人生苦短多出去走走,推荐50个旅游最佳目的地
半小时前
不打价格战,汽车品牌拿什么打动消费者?
1 小时前
“旅游+”丰富多彩 年味、乡村、跨城、冰雪、入境成新热点
1 小时前
知名旅游胜地连发地震!数千人紧急撤离,中使馆提醒
1 小时前
戏子误国!被央视点名批评的3位明星,恶贯满盈没有一个值得同情
1 小时前
热门排行
1
揭开旅游的真相:旅游,真没你想象的那么好
2
117亿明星补税名单疑曝光!章子怡夫妇2亿,吴京邓超赵丽颖排前三
3
明星和网红撞衫瞬间!本以为高下立判,谁想到分不出谁胜谁负
4
过气明星现状:摆地摊、当妇男、带货被人骂,一个比一个卑微
5
“十一”长假倒计时 旅游消费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6
明星都可以做大官,盘点级别吓人的11位明星,看你认识几个?
7
有钱买不了健康!这9位明星患上“怪病”,有人竟称是自己的报应
8
当大官的7位明星,个个才华出众隐藏深,你最熟悉那几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