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淘汰赛进入读秒阶段

[复制链接]
查看418 | 回复0 |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2025年新年伊始,价格战再度燃起。不少车企出现了“0利息0首付”等购车政策。同时,智能驾驶开始普惠,搭载在低价车型上。中国车市进入了更具有挑战性的一年。

近期,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重磅发布了关于2025年中国车市的展望报告。《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深入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相关内容呈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要点,为洞悉中国车市未来走向提供了关键视角。

麦肯锡认为,目前这场淘汰赛即将进入读秒阶段:无法在一两年内推出合格智能电动汽车的车企,以及处于巨亏但仍无法向公众及投资者展示可信服的扭亏战略的车企,可能会在这场淘汰赛中“折戟”。

有关数据显示,2025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9.4万辆,同比降12.1%,环比降31.9%,市场整体表现不佳,车企正在通过各种策略争夺有限市场份额。

外资车企市占率下降 头部中国车企扩张

麦肯锡认为,长时间内无法在电动化及智能化领域有建树的车企,将在淘汰赛中“折戟”。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外资车企曾经凭借先进技术、成熟的流程管理,以及品牌影响力占据显著优势。然而,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下,外资车企的技术及流程管理优势已不在;在终端市场不断加码的折扣力度冲击下,其品牌地位也正在动摇。

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经历了困难的2024年,2025年将更为艰难。目前外资品牌合计占中国乘用车市场约40%的份额。预计2025年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占比将很有可能进一步下降至约30%。

在强大、高效且敏捷的团队与本土供应链加持下,头部中国车企基于对市场趋势的前瞻性洞察,高速研发并发布具备各种前沿技术的车型,从而快速扩张市场份额。

不过目前,部分外资车企与头部中国车企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并通过这种技术合作将中方领先技术引入外方车型。此类基于中方技术并挂外方品牌的车型预计将在2026年或者2027年投放市场。这类举措有助于外资车企弥补其在电动及智能化领域的技术差距,但“外方品牌+中方技术”并不必然意味着“高枕无忧”。

麦肯锡指出,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定义及研发的竞争,同时也是品牌传播、产品营销,乃至客户试驾体验等一系列综合能力的竞争。这些“软实力”或许不如技术领域的“硬实力”那么显性,但对最终决胜同样重要。

比如,同样是针对智驾能力的营销,当本土领先车企使用“全国都能开”“车位到车位”等易于理解的词汇时,外资车企仍使用“L2/L2+”等专业术语,其传播效力可想而知。这些都从侧面说明,外资车企需要补齐的短板,其实不仅限于技术。

麦肯锡还认为,长时间无法找到可信服盈利之路的车企,将淡出消费者视野。

据了解,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之路始于2013年、2014年前后。经过十余年的行业高速发展,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开始超越50%,并且至少5家电动汽车企业实现了年度或者季度盈利:这里面既包括通过高度垂直整合以实现成本控制的企业,也包括主要核心部件维持外采的企业;既包括以经济型品牌为主的企业,也包括高端品牌车企;既包括以经销模式为主的车企,也包括以直营模式为主的车企;既包括以增程路线为主的企业,也包括单纯的纯电品牌;既包括软件收入可观的企业,也包括以传统新车销售收入为主的车企,几乎涵盖所有业务模式。既然所有业务模式的盈利可能性都得到了验证,那么今后12—18个月内仍无法实现盈利,或不能清晰勾勒出令人信服的盈利路径的车企,其商业逻辑值得重思。

同时,2024年年末某“网红”车企的突然垮塌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风波,将促使消费者在关注车辆配置表之外,也会关注车企的财务报表。那些拥有健康财务状况和清晰营利模式的车企将获得消费者更大的信任和支持。若想摆脱不利境地,车企应该持续“开源+节流”,以实现自身财务可持续性。

智舱将成核心差异点

智驾技术的大爆发无疑是2024年中国车市的最大惊喜。智能驾驶的关键词正迅速从两年前的cornercase、高精地图,过渡为一年前的BEV(鸟瞰图)、占用网络,以及如今的端到端、世界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乃至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技术方案的“光速”迭代极大拓展了智驾的可用范围:从高速NOA,升级为城市NOA逐一“开城”,再升级到“全国都能开”,乃至如今的“车位到车位”等。

智驾技术的提升也极大改善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观感。根据麦肯锡最新调研,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接触情况(即是否使用过不同层级的智能驾驶)、满意度,以及升级意愿(即是否希望体验更高层级的智能驾驶)等,在2024年都出现了显著提升。

中国消费者对智驾热情上升,但这样的情绪尚未体现在付费意愿上。这也不难理解:当头部智驾车企免费开通智驾软件,或仅对相关能力的开通收取象征性费用时,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智驾技术的投入对车企完全无利可图。

对此,麦肯锡预计,随着智驾车队规模增大带来的软、硬件成本节降,以及消费者对智驾观感的提升,智驾将逐步从2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价格段,下探到15万—20万元人民币左右区间。与此同时,智驾技术或会出现快速收敛,头部企业间的智驾水平将难分伯仲。除了少数几家具备智驾自研能力的车企外,预计大部分车企将切向头部智驾供应商方案,从而缩小或拉齐智驾表现差距。

与此同时,领先企业预计将率先实现智驾与智舱底层基座的贯通,进而使得智舱成为核心差异点:由于智驾技术的普及,汽车将不再仅仅被视为交通工具,而是成为真正的“第二起居室”。作为实现“第二起居室”功能的软、硬件载体,智能座舱能力将得到极大加强。基于智驾与智舱底层基座的贯通,更多紧密贴合实际用车环境的用例,如“××同学,请开慢一些”,或“××同学,过了前面第二个路口后停在××咖啡店的门口”等,将成为现实。

预计海外出口增速进一步放缓

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表现抢眼,但中国整车出口势头明显减速:2024年整车出口586万台,比上一年增加95万台,同比增速19%;这不仅是202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也是自那之后第一次出口年增量小于100万台。尽管如此,麦肯锡依然认为支持中国汽车出口的积极因素仍在持续累积,包括:

在海外消费者眼中,中国品牌在电动化及智能化领域的优势正逐步得到认可。

目前只有约15%的中国汽车出口来自在华外资车企,而为了将在华工厂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较好水平,预计在华外资车企将加速向出口市场释放产能。

虽然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在部分海外地区受阻,但来自中国的插混(含增程)车辆有望成为良好的替代选择。此类车型目前仅占中国乘用车出口的约6%,增长潜力巨大。

但考虑到较大的出口基数以及若干非可控因素,不应对整车出口增速过于乐观。麦肯锡预计,2025年中国整车海外出口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并进入个位数。

麦肯锡认为,如何摘取海外市场这朵“带刺玫瑰”,对所有中国车企而言都是崭新且充满挑战的命题。无论是进入海外市场初期的销售以及售后网络布设、中期的海外工厂建设,还是中长期的供应链本地化等,中国车企的国际化运营水平都仍显得稚嫩,能力建设迫在眉睫。在国内市场淘汰赛逐渐尘埃落地之际,海外市场的运营质量预计将成为中国车企下阶段通向全球车企十强之路的“胜负手”。

(编辑:张硕审核:童海华校对:颜京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3

主题

383

回帖

151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