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20多年前,我的大学时代,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到外地玩儿就两种方式,一种是去外地的同学家所在地转转,一种是报旅行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旅游慢慢演进成为了旅行。
后来,刚上班那会儿,还没结婚生孩子。单身的日子也是相当潇洒。那会儿外出旅游迈得最大的步子是去欧洲当背包客。决定做得相当匆忙,办护照,签证,签证下来订第二天就马上出发的机票。前一天从书店买了本指南,就匆匆出发了。对着书上的景点去英国转了一大圈。住了青年旅社,游了剑河,去了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转得实在累得不行了,在海德公园草坪上结结实实睡了一觉……结果醒来的时候,发现一个中国留学生一直守在我身旁,看我醒了,就说:“怕你不安全…”
后来,上班久了,身边的同事最开始旅行的重点没放在国内,新马泰火了一阵子,然后是日本,然后是欧美。那会儿就是台式机跟前儿做攻略,然后再打听谁出国,帮着带热销品回来。
后来国内景点的品质和小众化做得越来越好。大家旅行的兴致越发个性化了。发现,光是把国内转够,也够相当一段时间了。尤其年轻孩子们,开发了好多玩儿法:“特种兵”方式,周末短途方式,而我们带孩子的,节奏主打一个“慢”。总有一款适合你。
二十年之后,回看这些经历,最为怀念的,还是当年自己去英国做背包客的那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许怀念的是年轻的自己,和无牵绊的自由。主打一个人吃饱,全家不累……
曾经有位法国的学者居伊·阿兹纳尔(Guy Aznar)为我们描绘过一生的“时间表”: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时间段,那么,这张时间表上便是没完没了的灰色——工作时间排得紧紧的、没有松动的余地,每周40小时,每年11个月,一生40年,勉强有几个粉红色小条代表假期,最后便是退休后的空白。旅行能帮助我们改变这张时间表,使生活不再从没完没了的灰色走向空白。
所以,现在的年轻孩子,有时间一定要克服种种困难,找到合适的方式,在体力精力充足的时候,多出去走走。吃想吃的,玩儿想玩儿的。因为时间它确实不可逆,也确实是白驹过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