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变化中守护健康

[复制链接]
查看1007 | 回复0 | 昨天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湉湉

本报记者 钟财芬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广发、强发,给人类的健康防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直言“气候变化是21世纪不断升级的健康威胁”。2024年9月,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印发《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下称《行动方案》),全面部署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本期,《生命时报》特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湉湉,深入探讨我国如何在气候变化中打响健康保卫战。

气候事件加剧健康威胁

《生命时报》:全球及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如何?

李湉湉:当前,气候变化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2023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高出约1.45℃,2014~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高温热浪、低温寒潮、强降水、干旱和野火等,频率和强度均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将继续加剧气候变化。据世界气象组织《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23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尤其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再创新高,这将导致未来气温进一步上升。

我国处于气候变化敏感区,所受影响尤为显著。目前,我国气温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气候公报(2023年)》显示,我国平均气温10.71℃,较常年(1991~2020年)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值,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3.5天,较常年偏多4.4天。极端天气事件也因此趋频趋强,如2024年4月广东受到暴雨袭击;6月,广西桂林遭遇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而河南等地则出现严重干旱。

《生命时报》:气候变化对健康有哪些影响?

李湉湉:气候变化可直接增加人群患病、死亡和意外伤害的风险,也能通过改变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间接导致健康风险增加。据国内外已发表的人群健康研究证据,高温热浪、低温寒潮、台风洪涝、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显著增加全人群和脆弱人群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风险。气候敏感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如登革热、疟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精神疾患等。

在此情况下,预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比如,我们研究发现,在热浪期间,全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20%以上;每年夏季首次热浪发生时,对人群健康,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比第二次、第三次热浪发生带来的健康风险高2.4倍以上。

全球都在发力应对

《生命时报》:放眼全球,哪些国家做得比较好?

李湉湉: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世界卫生组织在这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其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行动计划》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培训和政策建议,帮各国增强适应能力。国际合作方面,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签署《COP28气候与健康阿联酋宣言》,呼吁将健康纳入气候政策全程,并加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在众多国家中,英国的实践经验比较值得借鉴。英国将气候变化应对纳入了专门法律,在2019年新修订的《气候变化法案》中提出,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积极投入建设低碳可持续且具有气候韧性的卫生健康系统,承诺在2040年实现国家健康服务系统净零碳排放,并为其他国家提供技术支撑。

《生命时报》:您所在单位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湉湉:20世纪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聚焦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在1998年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开展合作,正式开启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研究。

我所承担的全球环境基金“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项目,在我国4个具有不同气候特征的试点城市,建立并运行以社区为基础、城市特异的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并针对社区居民和小学师生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同时也推动试点城市将气候变化应对纳入卫生应急体系。在此基础上,我所牵头实施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区域人群气象敏感性疾病科学调查”项目,建立覆盖全国的区域化气象敏感性疾病调查基地和基础数据库,构建包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伤害和心理/精神疾病在内的28种气象敏感性疾病的预测预警模型,并通过中国气象局在重要节假日对全国提供中暑、流感等预测预警和人群干预服务,在疟疾、血吸虫病等高发期对高流行区域提供预测预警和人群干预服务。

近年来,在国家疾控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我所加强科研攻关力度,创建气象环境相关健康风险图谱,揭示气温、沙尘暴、台风、热浪、寒潮等气象因素对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健康风险;构建了系列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报预警模型,目前,依托国家疾控局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第二批适宜技术应用试点工作,预报预警模型已在天津、重庆等全国20余地疾控中心落地应用,公众可通过当地疾控中心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查看低温等极端天气健康风险等级划分和相应的健康防护建议。

我们还针对重点人群开发了预警模型。比如,考虑到心血管疾病受极端天气影响大、危害重,我们与全国胸痛中心合作,开发心血管疾病寒冷风险预报预警模型。

“气候变化与我有关”

《生命时报》:我国在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方面存在哪些挑战?

李湉湉:《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将健全完善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2030年,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上述目标过程中,我国存在以下挑战:1.多部门协作机制和政策标准体系有待优化,跨部门协同工作和相关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2.气候敏感疾病和健康效应研究有待加强,气候变化对健康风险、脆弱性、适应能力水平及变化趋势的监测和评估仍需深入;3.面向公众和医疗卫生系统的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系统化干预方案尚需构建;4.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现有的医疗卫生体系需提高应急救治和卫生处置能力,提升气候韧性;5.气候变化健康宣传教育普及有待强化,公众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应对能力需要持续提升;6.我国还需更深入地参与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向全球提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中国方案”。

《生命时报》:政府、行业、公众该采取哪些行动?

李湉湉:每个人都应建立“气候变化与我有关”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中。

国家层面,《行动方案》提出多部门协作机制、政策标准体系等具体行动举措。各省疾控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牵头制定省级实施方案,推动方案落地;做好支持保障,提高对气候变化健康监测预警技术、实验室和信息平台建设等的保障力度;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专家智库水平、增强专业人员和社会团体及志愿者培训。

行业层面,气象、医疗、健康各个学科可积极开展多学科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会议、研讨会等形式,促进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气象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联合科技攻关,以创新科技支撑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此外,气候变化脆弱人群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医生和患者距离更近,因此应加大对医生群体的科普力度,鼓励他们将相关知识传达给患者,从而更好地实现“医防融合”。

公众层面,国家疾控局发布《公众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指南》,为公众提供更具体的行动指导。具体来看,一是了解气候变化相关基本科学概念;二是理解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有关的国内外政策;三是学习有关热浪、寒潮等影响健康的核心知识;四是关注应受保护的孕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户外作业人员等重点人群;五是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六是掌握热浪、寒潮、台风等极端天气发生前、中、后的全过程健康防护技能,特别还提出对重点人群的额外行动指导。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