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亲子沟通技巧,收藏起来慢慢用

[复制链接]
查看5102 | 回复1 | 2024-1-17 07: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个家长对管教的需求其实都有两个目标,短期内希望能让孩子听话,长期内希望能帮助孩子的成长。我们的立足点是着眼于孩子发展的长远目标,即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有能力自己判断对错,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的、有责任的、有价值的人。
我们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两大类:表现好、表现不好,下面我们分别就这两类进行处理。
一、孩子表现好,怎么沟通?
对于孩子好的行为,我们的态度是用鼓励去取代表扬。这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鼓励和表扬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1.为什么不要表扬孩子?
表扬会干扰把某项任务真正做好。这是因为:表扬会制造“维持原有成绩的压力”,从而阻挠孩子把事情做好;表扬会降低孩子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因为此时的主要目标变成了更多表扬)一旦开始想着如何受到正面评价,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冒险,不愿意尝试新的挑战。
表扬会对孩子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表扬并不是说:“因为你是你,所以你是重要的、值得爱的。”相反,它意味着“我表扬你,是因为你是聪明的、能干的、漂亮的”。



让我们想想表扬这个硬币的反面:如果某人认为你很优秀,那么明天同一个人也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表扬没有让孩子感到自信,相反它让孩子感到不安全而且唯恐被拒绝。
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这些孩子会变成“表扬成瘾者”,即使长大成人,他也会继续寻求他人的认可,任何有权利评价他是否做得好的人,都能决定他们是喜悦还是沮丧。
2.不用表扬的话,那么我们用什么夸奖孩子?
用鼓励代替表扬。表扬其实是你在居高临下地称赞孩子达到了你的标准,没有辜负你的期望,而鼓励是不将我们的判断强加给孩子,而只是关注的孩子的行为,对他的行为表现出兴趣,从而让孩子自己对自己下结论,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赏识。



下次当你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的时候,请忍住不要用“你真棒!”“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做得好!”之类的习惯性评价,而是简单地描述孩子做了什么,或是问一问孩子是怎么做的。
这需要一点努力,但孩子从这些信息中受的益,远比那些对品格的评价要多得多。当你对孩子说“你给他们都画上了脚趾头。”孩子自然会在内心对自己说“我画得真好!”这些在内心不断重复的积极评价,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



二、孩子表现不好,怎么沟通?
1.日常预防性维护
有三件事,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亲子冲突的发生,以及在亲子冲突发生时,让孩子更容易和我们合作。
(1)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就像所有的亲密关系一样,没有什么神奇的开关可以立马打开。如果你想和孩子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你就必须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
至于怎么相处,就要看你自己的习惯和时间。你可以每周六固定 20 分钟的亲子时光,什么都不管,只专心和孩子相处。你也可以利用每天的早晨或者晚上,和孩子有例行的沟通时间。至于到底要做什么,你可以自己发挥,只要让孩子感觉你在这一小段时间,在全心全意地关注着他就可以了。再次重申,所有关系的经营都不能急于求成,重要的是日常的点滴积累。
和孩子玩游戏。陪孩子玩耍,毫无疑问能够增进亲子关系。但亲子游戏还有另一个重大的作用,即游戏不仅仅只是让孩子感到开心,更是在无形中化解了孩子积累的负面情绪。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面临的挫折太多了,要听的话也实在太多了,但在游戏的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扮演一个“强者”的角色,对你发布命令,看你这个“学生”答不出来他这个“老师”的问题而窘迫的样子;他可以在打闹中把你压倒在地,占据上风;他可以随时喊暂停,掌握主导权……这些都是对现实角色的暂时颠倒,它让孩子感觉自己超有能力,从而缓解日常积累的焦虑,而不必演化成一场新的亲子冲突。



(2)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孩子
改变环境就能避免的冲突,就不要改变孩子。这个环境是一切外在条件的统称,意思就是,能够从外面做点什么就能避免冲突的事情,就提前做好。比如,如果预感孩子在车上会吵闹,就提前准备好绘本或玩具或拼图,让孩子可以打发时间。
如果每天早上都因为赶时间而不愉快,就提前十分钟起床,让自己能够从容点。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发挥。对于任何年龄的孩子,改变环境都是非常简单和有效的。



(3)满足孩子的自主权
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吃饭是必须的,但孩子可以做出选择:是先吃苹果还是鸡蛋卷?睡觉是必须的,但睡前是听孙悟空的故事,还是大灰狼的故事?这些都是真正的选择,是孩子渴望而家长能够接受的选择。这些选择满足了孩子控制这个世界的需要,从而更容易接受必须由成人做出的决定。
如果孩子理解了要求背后的原因,要求他们做某件事就会更容易。通常对于成人而言,某种行为为什么合适或者不合适,似乎是很明显的,但是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他们不会自动知道对你来说似乎是明摆着的道理。
因此,你需要帮助孩子了解规则和要求背后的原因。即使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家长经常给孩子解释原因,就会不断提升孩子的理解力,也更有可能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要求。



2.问题行为发生时处理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件事,当发生亲子冲突时,其实存在两个问题,家长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家长的问题主要在于愤怒,而孩子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激烈的情绪和不当的行为,但因为每个不当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所以孩子的问题包括三个部分:激烈的情绪、背后的原因、表面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列出以下公式:
亲子冲突 =家长激烈的情绪+孩子(激烈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不当的行为)
而我们处理问题的步骤就是按照这个公式的顺序来。首先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激烈情绪。家长要想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或者至少不在十分火大的时候处理问题。其次再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来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但必须提前说明的是,这种这种管教方法针对的是孩子的长期发展,它并不适用于紧急情况。当孩子的行为太危险或太具有破坏性时,必须立即制止,管教方面的指导则次之。因此,以下方法适用于非紧急情况,或者在紧急情况结束以后。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这一流程。
(1)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为什么不能在发怒的时候管教孩子?
其实大家都知道不能对孩子吼叫,但这种知道,只是直觉上觉得不应该这么做,这么做没什么用,事后只会对孩子很愧疚,对自己很失望。但这种知道都比较模糊,下面我们梳理了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帮助家长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问题。
你才是导致自己吼叫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可能让有些父母很难接受,“明明是孩子太让人生气了,谁没事喜欢大吼大叫!”当然,有时我们失去耐心的原因,确实只是因为孩子太吵闹了、太自我中心了,没什么别的深层原因。但是,孩子很难带还不足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采取吼叫这种手段。当孩子“激怒”我们的时候,我们的这些情绪,其实只有很小一部分,是与当前和孩子的交流有关,绝大部分都源自于我们过去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如何解读。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正是最需要爱的时候。孩子的“不当行为”只是一个求救信号,希望得到你的帮助。有时孩子之所以有行为问题,只是因为不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没办法用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出来。当孩子因为压力而发脾气时,这种恼人的行为是想让父母知道他们需要帮助,把这点牢记心中,其实是很难的。
但孩子让我们为难的时刻,才是教育真正开始的时刻。
不要落入权力斗争的圈套。德雷克斯给家长提出了一个建议,“让他的帆,无风可吹!”意思就是,当孩子和你产生冲突时,家长不要一激就“上了当”,立马脾气就上来了,这只是落入了权力斗争的圈套。有时候,孩子的行为只是想看一看,到底谁说了才算。只要家长保持平静(而不是冷酷),就不会陷入权力之争。孩子只能对着空气闹,这场没有对手的发脾气也就失去了意义。



你对亲子关系负有主要责任。你应该认识到谁是孩子,谁是成年人。有时候,当孩子情绪低落、固执,不想要做你要求的任何事,这会让你很崩溃。但你必须记住,他是孩子,你是成年人,你必须克制与他进行一场固执的怨恨之争的冲动。
如何让自己冷静下来?
你可以生气。我们反对的只是吼叫这种行为,而不是愤怒这种情绪。我们都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人就不可能一直保持冷静和耐心,就是会不耐烦,就是会生气。试图不再生气的决心是没有用的,我们肯定会对孩子再次生气。而且,有时候父母必须表达些许的愤怒的情绪,这会让父母看起来更真实,孩子也会更加认真对待。



所以,如果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怒火中烧,那就接受当下我们生气了这个事实,然后合理表达我们的愤怒,只要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就可以了。以下3个不同强度的表达方法供家长参考:
拉长了脸说,“我觉得很讨厌”。
加大表达愤怒的强度,“我非常非常生气。”
解释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看到你打你弟弟,我非常生气,心里面像有团火在烧,我决不允许你再打他。”



能走开,就暂时走开。不要在愤怒当头的时候管教孩子,如果当下能暂时走开的话,就到旁边冷静几分钟再回来。你可以尽可能平静地对孩子说:“现在,我非常生气,不能和你说话,我要休息 5 分钟,冷静冷静。”暂时走开并不意味着孩子胜利了,而是让他意识到情况有多么严重,并且为他树立了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榜样。
不能走开,就闭上嘴巴。如果你不能走开的话,就马上停止说话,闭上嘴巴,只用行动限制孩子的行为即可。只要把孩子的不当行为限制住,你就不要再做更多的回应了。等你有时间冷静下来后,再来采取措施。



总之,当你对孩子的行为很生气的时候,只要不攻击孩子本人,你可以表达你的愤怒,让孩子知道你很生气。如果可以走开,你就到旁边冷静几分钟再回来;如果走不开,就不要说话,暂时不要做什么,直到你冷静下来。如果你暂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就放一放,等想好后再和孩子讨论。总之的总之,不要在愤怒的时候管教孩子。



(2)冷静后再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等你情绪暂时平静下来后,你就可以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了。前面我们也讲过,孩子的问题行为=激烈的情绪+背后的原因+表面的行为,我们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为什么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绪中时,是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的。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接受。要接受这样的概念并不容易,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告诉我们,消极情绪是“不好的”,我们不应该那么想,我们应该为那些想法感到羞愧。但事实上,我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有些家长担心如果共情、认可孩子的情绪,就意味着必须要顺着孩子来了。但其实这只是意味着你能够理解并看到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同意或者屈从于。事实上,当孩子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感受被理解了时,他的内心就不太可能觉得“一团糟”了。



怎么做?
即使你认为孩子这么想完全没有道理,也先放下自己内心的判断,对孩子的真实情绪(感受)表示理解。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能看清孩子的情绪,这个时候就可以直接表达我们的共情,“我把你的玩具收了起来,你很生气对不对?”“那个时候你一定很恨老师。”等等。但有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孩子到底是什么想的,这时候,就要先问一问孩子,怎么问呢,以下步骤可供家长参考:
停止说话——倾听来自孩子视角的问题。
不要急于做判断——找出孩子的想法或感受。
重申你所听到的——用你自己的话,直到孩子确认你的理解是对的。
验证孩子所关心的以及其感受——表现你的关心。
然后再处理孩子的行为。
有些问题行为,只要你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并且给孩子解释原因,问题就消失了。但有的时候问题比较复杂,我们还要继续找到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地处理行为。



找到原因,对症下药
找到原因这一步,是最困难的一步,但也是最有用的一步。只有当指向问题的原因时,处理的方法才可能是有用的。而且有时候找到了原因,也就自然知道该怎么办了。
那怎么知道孩子到底为什么这么做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问孩子。这种询问不是粗暴的说,“说啊!你到底为什么这么做?!”这不是询问,而是逼其就范。
孩子只会在感觉安全的时候,才会说出真正的原因。如果孩子太小说不出来,或者孩子不愿意说,那我们只能自己猜测。
怎么猜呢?下面我们整合了不同流派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一共有六个,由浅入深,可以供家长参考。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孩子行为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相,家长还可以有其他的思考方式。



①是不是我的要求本来就不合理?没必要?
在思考孩子到底为什么表现不当之前,首先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要求真的合理吗?真的有必要吗?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要求对于孩子来说太高了。有时候,孩子的行为之所以被称为“问题行为”,只是因为家长对孩子行为的不宽容或者误解,高估了孩子的能力。比如要求幼小的孩子长时间地坐着、干净整洁地
吃东西、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他做不到这些。
第二,家长的要求只是出于惯性,并没有道理。比如看到孩子在路上奔跑就马上喊:“不许跑!”可是周围并没有人。有时家长出于惯性,会脱口而出一些根本没必要的要求。因此,如果问题的原因是家长的要求不合理、没必要,那解决办法就是放弃自己的要求。



②是不是孩子饿了、困了、累了、无聊了?
有些时候家长会想,“他以前怎么能表现好了?就这次做不好,我看他就是故意的,和我对着干!”但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想配合,而是孩子配合不了,因为他现在状态不好。孩子也像我们成人一样,饿了、困了、累了、无聊了的时候,就会表现不佳。
但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很少能说出来,而更多是采取行为不当或者闹脾气的方式表达。因此,如果你判断问题的原因是孩子饿了、困了、累了、无聊了,那解决办法就是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③是不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
有时候孩子做错事,只是因为他不知道正确的行为该怎么做。比如,抢别人的玩具,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其实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交换玩具,来让自己玩到那个玩具;孩子一不如意就打人,可能因为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比如说出来、打沙包,来发泄自己的怒气。对于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人相处,孩子本来就处在不断学习相关技能的路上。因此,如果问题的原因是孩子不知道相关技能,那解决办法就是教孩子怎么做。



④是不是孩子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不合适?
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但还是表现不当,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比如为什么不能在商场里跑动,为什么要把好东西和别人分享;或者没有意识到行为的结果是什么,比如不根据天气变化穿衣服就会感冒,不吃饭就会饿肚子,作业没写完就被老师批评……如果问题的原因是不理解为什么或是对后果没概念,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用孩子能听懂的话,给孩子解释原因,更好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时候,家长甚至需要“撂开手”,让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⑤是不是孩子进行了错误学习?
错误学习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孩子从“坏榜样”那里学到的不当行为,比如,看到别人的小朋友说脏话,自己也学会了说脏话。第二,孩子的不当行为获得了成人的关注/想要的结果,比如,平时对孩子不怎么关注,但孩子一犯错,家长就开始过来“管教一番”,孩子就学会了,通过犯错可以让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在超市大哭大闹,家长耐不住脸面,就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就学会了,只要我哭闹的够久,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如果问题的原因是错误学习,那解决办法就是重新教授,亲自示范正确的行为,以及忽视孩子用来求关注的不当行为,而关注孩子可取的行为。



⑥是不是孩子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确信孩子足够了解也能够做的更好,但他仍然表现出了不当行为,那我们就要往深层原因想一想了。这个深层原因通常是情感缺失,即孩子在情感上没有得到满足。每个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情感需要,如果这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不断表现出不当行为。
这些情感需要包括:
a.自主权需要。孩子渴望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事情有话语权。有时候孩子被描述为“爱耍花招”,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或许只是努力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有点发言权。因此父母越是想要控制孩子,孩子就越是叛逆,这已经和具体的冲突无关了,而是演变成了一场无意义的权力较量。
比如,家长让孩子赶快写作业,可能孩子正打算去写作业,但听家长这么一说,立马就不想干了。当孩子的自主感不断遭到挫败时,孩子就会通过不断叛逆来证明自己的自主权。因此,如果你判断孩子是在不断和你“叫板儿”,那么就要在你可以接受的事情上,尽可能多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在需要你做决定的事情上,给孩子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b.被重视的需要。孩子渴望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渴望受到家长的关注。如果用可爱的方式不能得到关注,孩子就会用令人恼火的方法。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只会让家长生气吗?他们知道,但是父母暴跳如雷,至少说明了他们注意到了自己的存在。
消极的关注,毕竟也是关注。因此,如果你判断孩子的行为就是“想让人注意”,那么就要注意忽视孩子的不当行为,并多多关注孩子的可取行为。
c.爱与接纳的需要。感到没人爱或者被拒绝会导致一些令人讨厌的行为。我们通常认为,想要讨人喜欢的人会努力做出令人喜欢的行为来讨好别人,但对于孩子来说,事实不是这样的,感到不被人爱的孩子,是缺乏对人表示友好的技能和自信的。他们对爱的需要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导致行为非常具有破坏性。感到被父母真正注视、了解、接受和认可,甚至包括“令人羞耻”的情绪,比如愤怒、嫉妒、吝啬、贪婪等,是孩子行为良好的基础。因此,如果你感觉和孩子的关系比较“负面”,那么就要注意及时修复亲子关系。
有效沟通,采取行动
除了针对原因采取措施外,我们当下还要与孩子有效沟通,并且必要时采取行动。



①优先有效沟通
a.让孩子理解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
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给孩子说明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的真实理由/描述孩子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首先对孩子内心的情绪、感受、愿望表示共情、理解,然后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的真实理由,理由必须是真实的,不要欺骗孩子,有时候这个理由可能是孩子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比如,“我知道你很想再玩一会儿,但你哥哥在等着我们去学校接他,如果我们现在不走,他就不知道我们在哪儿,那他会着急的。”
b.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做
如果孩子太小,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让他选择,减少孩子被“强迫”的感觉。如果孩子大了点,可以和孩子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重要的是,“让孩子参与进来”。越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越是征求并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孩子就越是愿意实施它,因为那是他自己的方法。
比如,“我知道你很讨厌洗手,但如果不洗手就吃饭的话,就可能会因为吃了脏东西而生病。所以你想在厨房里洗还是卫生间里洗?”



②次要采用后果法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奏效,或者当下需要立即处理,可以采用最后一个办法——相关后果法。但要注意的是,后果法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惩罚孩子,所以家长的冷静非常重要。如果带着怒气,那么以下的方法就会变成一种报复而不是一个后果。
a.自然后果:让孩子体验到他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比如如果孩子不肯好好吃饭,那只有等下一顿饭才能吃到东西。如果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那就会被其他小伙伴排斥。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家长静观其变,只是有时候自然后果本来就会发生,家长可以不必急着补救或者让孩子感受良好,而是用这样的自然机会,让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b.隔离:要求打人的孩子去做其他事,直到他觉得自己能够举止适宜为止。比如孩子把弟弟打哭了,可以和孩子说:“我不能让你打弟弟,打人会痛。你可以去其他地方玩,等你准备好和弟弟道歉后,你就可以和回来和弟弟一起玩了。”
c.剥夺:不许滥用或误用材料的孩子再碰材料。直到他觉得自己能够举止适宜为止。比如孩子拿积木砸妈妈,可以把积木收走对孩子说:“积木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打人的。除非你准备好不拿积木打人,否则就不能玩积木了。”
d.补偿:让孩子偿还、赔偿损坏或丢失的物件,让孩子帮助因为其错误而受伤的人。比如,让孩子打扫自己制造的脏乱,让孩子给被打的人拿个冰袋、让孩子用零花钱赔偿打坏的玻璃等等。



3.如果失败了的话
如果你完全忘记了使用任何学到的方法,而是又演变成了一场吼叫、哭闹的激烈冲突的话,也不要太自责,没有关系的,我们并不需要做一个完美的父母,只需要在 1/3 的时间做的足够好就行了。
但是事后,第一,必须跟孩子真诚道歉,修复关系,即使是几个月后你才发现自己做错了。道歉并不需要大的补偿,只需要承认自己做错了就行。如果是孩子确实行为不当,还要心平气和地再给孩子解释一下原因。
第二,提醒自己下次做得更好
如果你有意识地使用了以上方法,但还是没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的话,也请淡定。再好的方法也不能保证你每次都能成功,育儿的过程本来就很复杂,没有能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方法。只能说,当你越来越熟练使用这些方法时,你对孩子问题的判断力就会越来越好,也就越来越能增加成功的次数,最终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的、有责任的、有价值的人。



关注“小林家启蒙馆”,每天一起来学习更多育儿知识,让教育走得更远。
#科学育儿##育儿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941 | 2024-1-17 19: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曝光,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0

主题

362

回帖

12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