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快捷导航
发布信息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国民社区
社区
BBS
工作人员查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高级科技
»
社区
›
国人生活
›
国民生活
›
超全亲子沟通技巧,收藏起来慢慢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超全亲子沟通技巧,收藏起来慢慢用
[复制链接]
5103
|
1
|
2024-1-17 07: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每个家长对管教的需求其实都有两个目标,短期内希望能让孩子听话,长期内希望能帮助孩子的成长。我们的立足点是着眼于孩子发展的长远目标,即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有能力自己判断对错,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的、有责任的、有价值的人。
我们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两大类:
表现好、表现不好
,下面我们分别就这两类进行处理。
一、孩子表现好,怎么沟通?
对于孩子好的行为,我们的态度是用鼓励去取代表扬。这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鼓励和表扬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1.为什么不要表扬孩子?
表扬会干扰把某项任务真正做好。这是因为:表扬会制造“
维持原有成绩的压力
”,从而阻挠孩子把事情做好;表扬会降低孩子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因为此时的主要目标变成了更多表扬)一旦开始想着如何受到正面评价,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冒险,不愿意尝试新的挑战。
表扬会对孩子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表扬并不是说:“因为你是你,所以你是重要的、值得爱的。”相反,它意味着“我表扬你,是因为你是聪明的、能干的、漂亮的”。
让我们想想表扬这个硬币的反面:如果某人认为你很优秀,那么明天同一个人也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表扬没有让孩子感到自信,相反它让孩子感到不安全而且唯恐被拒绝。
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这些孩子会变成“表扬成瘾者”,即使长大成人,他也会继续寻求他人的认可,任何有权利评价他是否做得好的人,都能决定他们是喜悦还是沮丧。
2.不用表扬的话,那么我们用什么夸奖孩子?
用鼓励代替表扬。表扬其实是你在居高临下地称赞孩子达到了你的标准,没有辜负你的期望,
而鼓励是不将我们的判断强加给孩子,而只是关注的孩子的行为,对他的行为表现出兴趣,从而让孩子自己对自己下结论,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赏识。
下次当你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的时候,请忍住不要用“
你真棒
!”“
这样才是个好孩子
!”
“做得好
!”之类的习惯性评价,而是
简单地描述孩子做了什么,或是问一问孩子是怎么做的。
这需要一点努力,但孩子从这些信息中受的益,远比那些对品格的评价要多得多。当你对孩子说“你给他们都画上了脚趾头。”孩子自然会在内心对自己说“我画得真好!”这些在内心不断重复的积极评价,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
二、孩子表现不好,怎么沟通?
1.日常预防性维护
有三件事,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亲子冲突的发生,以及在亲子冲突发生时,让孩子更容易和我们合作。
(1)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就像所有的亲密关系一样,没有什么神奇的开关可以立马打开。如果你想和孩子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你就必须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
至于怎么相处,就要看你自己的习惯和时间。你可以每周六固定 20 分钟的亲子时光,什么都不管,只专心和孩子相处。你也可以利用每天的早晨或者晚上,和孩子有例行的沟通时间。至于到底要做什么,你可以自己发挥,只要让孩子感觉你在这一小段时间,在全心全意地关注着他就可以了。再次重申,所有关系的经营都不能急于求成,重要的是日常的点滴积累。
和孩子玩游戏
。陪孩子玩耍,毫无疑问能够增进亲子关系。但亲子游戏还有另一个重大的作用,即游戏不仅仅只是让孩子感到开心,更是在无形中化解了孩子积累的负面情绪。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面临的挫折太多了,要听的话也实在太多了,但在游戏的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扮演一个“强者”的角色,对你发布命令,看你这个“学生”答不出来他这个“老师”的问题而窘迫的样子;他可以在打闹中把你压倒在地,占据上风;他可以随时喊暂停,掌握主导权……这些都是对现实角色的暂时颠倒,它让孩子感觉自己超有能力,从而缓解日常积累的焦虑,而不必演化成一场新的亲子冲突。
(2)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孩子
改变环境就能避免的冲突,就不要改变孩子。这个环境是一切外在条件的统称,意思就是,能够从外面做点什么就能避免冲突的事情,就提前做好。比如,如果预感孩子在车上会吵闹,就提前准备好绘本或玩具或拼图,让孩子可以打发时间。
如果每天早上都因为赶时间而不愉快,就提前十分钟起床,让自己能够从容点。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发挥。对于任何年龄的孩子,改变环境都是非常简单和有效的。
(3)满足孩子的自主权
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吃饭是必须的,但孩子可以做出选择:是先吃苹果还是鸡蛋卷?睡觉是必须的,但睡前是听孙悟空的故事,还是大灰狼的故事?这些都是真正的选择,是孩子渴望而家长能够接受的选择。这些选择满足了孩子控制这个世界的需要,从而更容易接受必须由成人做出的决定。
如果孩子理解了要求背后的原因,要求他们做某件事就会更容易。通常对于成人而言,某种行为为什么合适或者不合适,似乎是很明显的,但是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他们不会自动知道对你来说似乎是明摆着的道理。
因此,你需要帮助孩子了解规则和要求背后的原因。即使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家长经常给孩子解释原因,就会不断提升孩子的理解力,也更有可能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要求。
2.问题行为发生时处理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件事,当发生亲子冲突时,其实存在两个问题,家长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家长的问题主要在于愤怒,而孩子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激烈的情绪和不当的行为,但因为每个不当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所以孩子的问题包括三个部分:
激烈的情绪、背后的原因、表面的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列出以下公式:
亲子冲突 =家长激烈的情绪+孩子(激烈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不当的行为)
而我们处理问题的步骤就是按照这个公式的顺序来。首先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激烈情绪。家长要想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或者至少不在十分火大的时候处理问题。其次再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来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但必须提前说明的是,这种这种管教方法针对的是孩子的长期发展,它并不适用于紧急情况。当孩子的行为太危险或太具有破坏性时,必须立即制止,管教方面的指导则次之。因此,以下方法适用于非紧急情况,或者在紧急情况结束以后。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这一流程。
(1)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为什么不能在发怒的时候管教孩子?
其实大家都知道不能对孩子吼叫,但这种知道,只是直觉上觉得不应该这么做,这么做没什么用,事后只会对孩子很愧疚,对自己很失望。但这种知道都比较模糊,下面我们梳理了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帮助家长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问题。
你才是导致自己吼叫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可能让有些父母很难接受,“明明是孩子太让人生气了,谁没事喜欢大吼大叫!”当然,有时我们失去耐心的原因,确实只是因为孩子太吵闹了、太自我中心了,没什么别的深层原因。但是,孩子很难带还不足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采取吼叫这种手段。当孩子“激怒”我们的时候,我们的这些情绪,其实只有很小一部分,是与当前和孩子的交流有关,绝大部分都源自于我们过去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如何解读。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正是最需要爱的时候。孩子的“不当行为”只是一个求救信号,希望得到你的帮助。有时孩子之所以有行为问题,只是因为不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没办法用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出来。当孩子因为压力而发脾气时,这种恼人的行为是想让父母知道他们需要帮助,把这点牢记心中,其实是很难的。
但孩子让我们为难的时刻,才是教育真正开始的时刻。
不要落入权力斗争的圈套。德雷克斯给家长提出了一个建议,“让他的帆,无风可吹!”意思就是,当孩子和你产生冲突时,家长不要一激就“上了当”,立马脾气就上来了,这只是落入了权力斗争的圈套。有时候,孩子的行为只是想看一看,到底谁说了才算。只要家长保持平静(而不是冷酷),就不会陷入权力之争。孩子只能对着空气闹,这场没有对手的发脾气也就失去了意义。
你对亲子关系负有主要责任。你应该认识到谁是孩子,谁是成年人。有时候,当孩子情绪低落、固执,不想要做你要求的任何事,这会让你很崩溃。但你必须记住,他是孩子,你是成年人,你必须克制与他进行一场固执的怨恨之争的冲动。
如何让自己冷静下来?
你可以生气。我们反对的只是吼叫这种行为,而不是愤怒这种情绪。我们都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人就不可能一直保持冷静和耐心,就是会不耐烦,就是会生气。试图不再生气的决心是没有用的,我们肯定会对孩子再次生气。而且,有时候父母必须表达些许的愤怒的情绪,这会让父母看起来更真实,孩子也会更加认真对待。
所以,如果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怒火中烧,那就接受当下我们生气了这个事实,然后合理表达我们的愤怒,只要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就可以了。以下3个不同强度的表达方法供家长参考:
拉长了脸说,“我觉得很讨厌”。
加大表达愤怒的强度,“我非常非常生气。”
解释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看到你打你弟弟,我非常生气,心里面像有团火在烧,我决不允许你再打他。”
能走开,就暂时走开。不要在愤怒当头的时候管教孩子,如果当下能暂时走开的话,就到旁边冷静几分钟再回来。你可以尽可能平静地对孩子说:“现在,我非常生气,不能和你说话,我要休息 5 分钟,冷静冷静。”暂时走开并不意味着孩子胜利了,而是让他意识到情况有多么严重,并且为他树立了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榜样。
不能走开,就闭上嘴巴。如果你不能走开的话,就马上停止说话,闭上嘴巴,只用行动限制孩子的行为即可。只要把孩子的不当行为限制住,你就不要再做更多的回应了。等你有时间冷静下来后,再来采取措施。
总之,当你对孩子的行为很生气的时候,只要不攻击孩子本人,你可以表达你的愤怒,让孩子知道你很生气。如果可以走开,你就到旁边冷静几分钟再回来;如果走不开,就不要说话,暂时不要做什么,直到你冷静下来。如果你暂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就放一放,等想好后再和孩子讨论。总之的总之,不要在愤怒的时候管教孩子。
(2)冷静后再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等你情绪暂时平静下来后,你就可以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了。前面我们也讲过,孩子的问题行为=激烈的情绪+背后的原因+表面的行为,我们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为什么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绪中时,是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的。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接受
。要接受这样的概念并不容易,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告诉我们,消极情绪是“不好的”,我们不应该那么想,我们应该为那些想法感到羞愧。但事实上,我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有些家长担心如果共情、认可孩子的情绪,就意味着必须要顺着孩子来了。但其实这只是意味着你能够理解并看到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同意或者屈从于。事实上,当孩子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感受被理解了时,他的内心就不太可能觉得“一团糟”了。
怎么做?
即使你认为孩子这么想完全没有道理,也先放下自己内心的判断,对孩子的真实情绪(感受)表示理解。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能看清孩子的情绪,这个时候就可以直接表达我们的共情,“我把你的玩具收了起来,你很生气对不对?”“那个时候你一定很恨老师。”等等。但有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孩子到底是什么想的,这时候,就要先问一问孩子,
怎么问呢,以下步骤可供家长参考:
停止说话——倾听来自孩子视角的问题。
不要急于做判断——找出孩子的想法或感受。
重申你所听到的——用你自己的话,直到孩子确认你的理解是对的。
验证孩子所关心的以及其感受——表现你的关心。
然后再处理孩子的行为。
有些问题行为,只要你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并且给孩子解释原因,问题就消失了。但有的时候问题比较复杂,我们还要继续找到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地处理行为。
找到原因,对症下药
找到原因这一步,是最困难的一步,但也是最有用的一步。只有当指向问题的原因时,处理的方法才可能是有用的。而且有时候找到了原因,也就自然知道该怎么办了。
那怎么知道孩子到底为什么这么做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问孩子。这种询问不是粗暴的说,“说啊!你到底为什么这么做?!”这不是询问,而是逼其就范。
孩子只会在感觉安全的时候,才会说出真正的原因。如果孩子太小说不出来,或者孩子不愿意说,那我们只能自己猜测。
怎么猜呢?下面我们整合了不同流派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一共有六个,由浅入深,可以供家长参考。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孩子行为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相,家长还可以有其他的思考方式。
①是不是我的要求本来就不合理?没必要?
在思考孩子到底为什么表现不当之前,首先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要求真的合理吗?真的有必要吗?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要求对于孩子来说太高了。有时候,孩子的行为之所以被称为“问题行为”,只是因为家长对孩子行为的不宽容或者误解,高估了孩子的能力。比如要求幼小的孩子长时间地坐着、干净整洁地
吃东西、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他做不到这些。
第二,家长的要求只是出于惯性,并没有道理。比如看到孩子在路上奔跑就马上喊:“不许跑!”可是周围并没有人。有时家长出于惯性,会脱口而出一些根本没必要的要求。因此,如果问题的原因是家长的要求不合理、没必要,那解决办法就是放弃自己的要求。
②是不是孩子饿了、困了、累了、无聊了?
有些时候家长会想,“他以前怎么能表现好了?就这次做不好,我看他就是故意的,和我对着干!”但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想配合,而是孩子配合不了,因为他现在状态不好。孩子也像我们成人一样,饿了、困了、累了、无聊了的时候,就会表现不佳。
但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很少能说出来,而更多是采取行为不当或者闹脾气的方式表达。因此,如果你判断问题的原因是孩子饿了、困了、累了、无聊了,那解决办法就是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③是不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
有时候孩子做错事,只是因为他不知道正确的行为该怎么做。比如,抢别人的玩具,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其实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交换玩具,来让自己玩到那个玩具;孩子一不如意就打人,可能因为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比如说出来、打沙包,来发泄自己的怒气。对于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人相处,孩子本来就处在不断学习相关技能的路上。因此,如果问题的原因是孩子不知道相关技能,那解决办法就是教孩子怎么做。
④是不是孩子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不合适?
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但还是表现不当,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比如为什么不能在商场里跑动,为什么要把好东西和别人分享;或者没有意识到行为的结果是什么,比如不根据天气变化穿衣服就会感冒,不吃饭就会饿肚子,作业没写完就被老师批评……如果问题的原因是不理解为什么或是对后果没概念,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用孩子能听懂的话,给孩子解释原因,更好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时候,家长甚至需要“撂开手”,让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⑤是不是孩子进行了错误学习?
错误学习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孩子从“坏榜样”那里学到的不当行为,比如,看到别人的小朋友说脏话,自己也学会了说脏话。第二,孩子的不当行为获得了成人的关注/想要的结果,比如,平时对孩子不怎么关注,但孩子一犯错,家长就开始过来“管教一番”,孩子就学会了,通过犯错可以让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在超市大哭大闹,家长耐不住脸面,就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就学会了,只要我哭闹的够久,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如果问题的原因是错误学习,那解决办法就是重新教授,亲自示范正确的行为,以及忽视孩子用来求关注的不当行为,而关注孩子可取的行为。
⑥是不是孩子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确信孩子足够了解也能够做的更好,但他仍然表现出了不当行为,那我们就要往深层原因想一想了。这个深层原因通常是情感缺失,即孩子在情感上没有得到满足。每个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情感需要,如果这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不断表现出不当行为。
这些情感需要包括:
a.自主权需要
。孩子渴望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事情有话语权。有时候孩子被描述为“爱耍花招”,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或许只是努力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有点发言权。因此父母越是想要控制孩子,孩子就越是叛逆,这已经和具体的冲突无关了,而是演变成了一场无意义的权力较量。
比如,家长让孩子赶快写作业,可能孩子正打算去写作业,但听家长这么一说,立马就不想干了。当孩子的自主感不断遭到挫败时,孩子就会通过不断叛逆来证明自己的自主权。因此,如果你判断孩子是在不断和你“叫板儿”,那么就要在你可以接受的事情上,尽可能多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在需要你做决定的事情上,给孩子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b.被重视的需要。
孩子渴望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渴望受到家长的关注。如果用可爱的方式不能得到关注,孩子就会用令人恼火的方法。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只会让家长生气吗?他们知道,但是父母暴跳如雷,至少说明了他们注意到了自己的存在。
消极的关注,毕竟也是关注。因此,如果你判断孩子的行为就是“想让人注意”,那么就要注意忽视孩子的不当行为,并多多关注孩子的可取行为。
c.爱与接纳的需要。
感到没人爱或者被拒绝会导致一些令人讨厌的行为。我们通常认为,想要讨人喜欢的人会努力做出令人喜欢的行为来讨好别人,但对于孩子来说,事实不是这样的,感到不被人爱的孩子,是缺乏对人表示友好的技能和自信的。他们对爱的需要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导致行为非常具有破坏性。感到被父母真正注视、了解、接受和认可,甚至包括“令人羞耻”的情绪,比如愤怒、嫉妒、吝啬、贪婪等,是孩子行为良好的基础。因此,如果你感觉和孩子的关系比较“负面”,那么就要注意及时修复亲子关系。
有效沟通,采取行动
除了针对原因采取措施外,我们当下还要与孩子有效沟通,并且必要时采取行动。
①优先有效沟通
a.让孩子理解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
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给孩子说明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的真实理由/描述孩子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首先对孩子内心的情绪、感受、愿望表示共情、理解,然后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的真实理由,理由必须是真实的,不要欺骗孩子,有时候这个理由可能是孩子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比如,“我知道你很想再玩一会儿,但你哥哥在等着我们去学校接他,如果我们现在不走,他就不知道我们在哪儿,那他会着急的。”
b.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做
。
如果孩子太小,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让他选择,减少孩子被“强迫”的感觉。如果孩子大了点,可以和孩子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重要的是,“让孩子参与进来”。越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越是征求并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孩子就越是愿意实施它,因为那是他自己的方法。
比如,“我知道你很讨厌洗手,但如果不洗手就吃饭的话,就可能会因为吃了脏东西而生病。所以你想在厨房里洗还是卫生间里洗?”
②次要采用后果法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奏效,或者当下需要立即处理,可以采用最后一个办法——相关后果法。但要注意的是,后果法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惩罚孩子,所以家长的冷静非常重要。如果带着怒气,那么以下的方法就会变成一种报复而不是一个后果。
a.自然后果
:让孩子体验到他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比如如果孩子不肯好好吃饭,那只有等下一顿饭才能吃到东西。如果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那就会被其他小伙伴排斥。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家长静观其变,只是有时候自然后果本来就会发生,家长可以不必急着补救或者让孩子感受良好,而是用这样的自然机会,让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b.隔离
:要求打人的孩子去做其他事,直到他觉得自己能够举止适宜为止。比如孩子把弟弟打哭了,可以和孩子说:“我不能让你打弟弟,打人会痛。你可以去其他地方玩,等你准备好和弟弟道歉后,你就可以和回来和弟弟一起玩了。”
c.剥夺
:不许滥用或误用材料的孩子再碰材料。直到他觉得自己能够举止适宜为止。比如孩子拿积木砸妈妈,可以把积木收走对孩子说:“积木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打人的。除非你准备好不拿积木打人,否则就不能玩积木了。”
d.补偿
:让孩子偿还、赔偿损坏或丢失的物件,让孩子帮助因为其错误而受伤的人。比如,让孩子打扫自己制造的脏乱,让孩子给被打的人拿个冰袋、让孩子用零花钱赔偿打坏的玻璃等等。
3.如果失败了的话
如果你完全忘记了使用任何学到的方法,而是又演变成了一场吼叫、哭闹的激烈冲突的话,也不要太自责,没有关系的,我们并不需要做一个完美的父母,只需要在 1/3 的时间做的足够好就行了。
但是事后,第一,必须跟孩子真诚道歉,修复关系,即使是几个月后你才发现自己做错了。道歉并不需要大的补偿,只需要承认自己做错了就行。如果是孩子确实行为不当,还要心平气和地再给孩子解释一下原因。
第二,提醒自己下次做得更好
。
如果你有意识地使用了以上方法,但还是没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的话,也请淡定。再好的方法也不能保证你每次都能成功,育儿的过程本来就很复杂,没有能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方法。只能说,当你越来越熟练使用这些方法时,你对孩子问题的判断力就会越来越好,也就越来越能增加成功的次数,最终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的、有责任的、有价值的人。
关注“小林家启蒙馆”,每天一起来学习更多育儿知识,让教育走得更远。
#科学育儿##育儿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941
|
2024-1-17 19: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曝光,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健康卫秋天
250
主题
362
回帖
1253
积分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12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47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2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47 积分
积分
1253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国民生活
国民社区
寻物找人
有事问答
大家公益
国人学堂
情感天地
旅游休闲
饮食男女
婆媳关系
图文推荐
母子间那些情感
昨天 22:23
21岁中国女孩与刚认识的网友赴泰失联,聊天记录曝光 ,评论区炸锅
昨天 21:40
女人爱上一个人,到底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三个原因不容忽视
昨天 21:40
高效亲子沟通指南:父母与孩子相处的6大黄金法则
昨天 21:34
心理学:情感调节障碍(世界上有一种人,也许永远得不到幸福)
昨天 21:31
热门排行
1
揭开旅游的真相:旅游,真没你想象的那么好
2
117亿明星补税名单疑曝光!章子怡夫妇2亿,吴京邓超赵丽颖排前三
3
明星和网红撞衫瞬间!本以为高下立判,谁想到分不出谁胜谁负
4
过气明星现状:摆地摊、当妇男、带货被人骂,一个比一个卑微
5
“十一”长假倒计时 旅游消费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6
明星都可以做大官,盘点级别吓人的11位明星,看你认识几个?
7
有钱买不了健康!这9位明星患上“怪病”,有人竟称是自己的报应
8
当大官的7位明星,个个才华出众隐藏深,你最熟悉那几位呢?